是的。」
仿佛是又仔細想了一想,光球立刻再補充了一句如果大漢運氣夠好的話,應該可以選擇亡國的方式
什么叫“運氣夠好”,才可以選擇“亡國方式話還能說得更難聽一點么
不過,話說得如此難聽,但道理卻絲毫不錯。國家興亡這種東西,七成歸于天命,三成歸于人力,縱使皇帝苦心籌謀、竭盡一切心力,最終也未必能蔭蔽后世子孫什么以諸葛武侯的才情仁德,不也只有在五丈原喟嘆天意而已么甚而言之,在亡國時有諸葛丞相一流的任務鞠躬盡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已經算是大漢天命昭昭而深仁厚澤,難得僥幸之至了。
似乎是察覺到了至尊與諸位臣子的默然無語,光球停了一停,繼續補充當然,漢畢竟是不同的。長久興盛自然絕無可能,但結局總會有獨到之處。皇帝挑了挑眉“是么難得上天如此褒獎。”
我的模型中并未預設贊美與批評的能力,只能陳述事實而已。光球道從文化意義上說,劉漢與姬周是幾乎可以相提并論的朝代,它們交相輝照、彼此呼應,共同構成了整個華夏共同體源遠流長的根基。也正因為如此,周與漢的地位永遠是一枝獨秀,迥然異于一般的中原王朝;即使光輝如盛唐,亦難以與姬氏與劉氏相較
此寥寥數語難以詳述,卻直截了當的點出了大漢在中華文明中真正的地位所謂紹五帝而承三代,在中華文明由稚嫩矇昧而轉入理性明晰的漫長過程中,大漢是幾乎可以與周朝媲美的奠基者。
三代之中,夏、商列王渾茫難征,不可琢磨;真正決定了華夏之為華夏的,編寫了整個華夏文明底層運行邏輯的,恰恰是成周與劉漢周朝敬天法祖慎終追遠,宗法與禮制種種深遠的影響已經不必螯述,而漢呢只要稍稍列舉微不足道的案例,便能
知道大漢在整個民族譜系中真正的地位
畢竟。這個民族最終給自己的稱呼,是“漢人”嘛。光球道歸根到底,姬周與大漢也算是華夏永遠的白月光啊。不管怎么來說,白月光終究是不同的
是的,白月光終究是不同的。縱然身死國滅銷聲匿跡千余載,姬周都仍然是華夏絕對的正統不,說什么“正統”甚至都算污蔑了它;準確來說,姬周應該是整個華夏文明真正的生身之母締造始祖,后世凡兩千余年帝制時代,一切有關“正統”、“法統”的概念都源自于它。也正因為如此,只要是蒙受華夏余蔭統治中原的后裔,從來都只有贊頌仰慕想方設法從姬周的歷史中蹭一蹭正統性,而從來沒有不肖子孫膽敢稍稍懷疑祖先的法統,那叫數典忘祖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要知道,縱使特立獨行如則天皇帝陛下,為了印證自己的武周乃天命所歸正統法傳,那不也得舔著臉顛顛的和姬氏認親聯宗攀緣血脈,老老實實在文王廟里給周文周武周朝列祖列宗磕大頭么至于什么“追慕三代”、”復周政”、崇周禮,那更是歷朝歷代必有的幺蛾子,屬于華夏例行的大規模政治sy,數千年變來變去復古無數,已經是毫無新意可言。
漢興之時上應天命,儒生便曾倡導“遠述三代”,要歸復文王武王的美政;但皇帝深有自知之明,縱使雄心壯志欲留名青史,可想一想那光輝燦爛莫可比肩的周朝,終究還是只能出聲喟嘆
“上天過譽了,於皇武王,無競維烈朕何可與周文、周武比德”
光球微微閃爍,一時并未作聲。縱然是并無感情的人工智能,它的思維中也起了波瀾。如果數據所記不差,那么千年后唐太宗皇帝聽聞漢文帝盛德時,似乎也曾喟然感嘆,朕德不逮于漢帝兩相對比,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這種比較不僅僅是至尊的謙虛,實則也微妙反應了某些現實周、漢、唐當然在內政外戰各擅勝場,但若論及三朝在華夏文明史所遺留的影響,那還真就是周大于漢大于唐,界限斬然,幾近無可辯駁所謂“周德不及文武”、“唐德不逮于漢帝”,還真不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