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娘對于周庶人而言,并不僅僅是一個妾侍,也很難用親人來形容,非要說的具體一點,大抵是他情投意合的至交,甚至可以說,是支撐起他精神世界的一顆巨樹。
從周庶人離京開始,到周庶人在云南扎根,杏娘自始至終都陪伴著他,兩人彼此依偎攙扶,就如同兩棵糾纏到一起的藤木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難分彼此了。
如今杏娘辭世,之于周庶人而言,頭頂的天仿佛都塌陷了一半。
但生活總歸還要繼續。
周庶人無意還京,而是繼續留在云南修書采藥,這場瘟疫所帶來的影響還沒有徹底終結,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云南的百姓終于知道,那個相貌俊朗、時常在各家醫館坐堂的年輕大夫,原來有著這樣尊貴的出身
原本以為本地最高軍政長官是皇帝的義子,就足夠令人震驚了,但那位周大夫周庶人對外的稱呼居然是皇帝的兒子
先前他們還讓他看過病呢。
本朝深耕云南數年,沐英身負皇命,自是兢兢業業,然而周庶人這一回作下的功業,便幾乎要將他的風頭蓋過去了。
誰叫他是皇帝兒子呢。
一位親王親自來到此地,穿粗布衣裳,免費為人看診贈藥,閑暇時候背著背簍四處往偏遠地方行醫,這回又解決了今年春天的這場大疫,這樣的人物,誰會不崇敬他
皇爺有這樣的兒子,想來一定是位英明的皇帝了
倒是有人說些陰陽怪氣的話“他現在可不是王爺了”
市井之中便有人問“周大夫不是皇爺的兒子嗎那怎么會不是王爺”
那人便說“他是被廢黜掉名位,貶謫到云南來的,說白了,還是覺得咱們這兒是窮鄉僻嶺,所以才把人打發來呢”
不過這說法并沒人相信。
因為有人問他“那周大夫是犯了什么錯,才被貶謫云南的”
那人支支吾吾的講了緣由,什么內外勾結,什么心懷不軌,如此云云。
眾人登時大怒“你放屁周大夫怎么會是這種人”
還有人說“這么點小事,當爹的怎么可能這么對待兒子你居然敢如此污蔑周大夫”
七嘴八舌的把人罵走了,有實在氣不過的,還趁人轉身扔了把爛菜葉。
周庶人聽聞此事,卻是啼笑皆非,再回想自己當年在京中的舊事,真如同大夢一場。
皇帝起初將人送去云南,是想著能叫孩子成器,活出個人樣子來,做宗室楷模,起初還怕這小子沒吃過苦,半路上偷摸溜回來丟他的臉,哪成想到最后他幾次發書催促對方折返,人家卻不肯回來了。
皇帝又氣又急,跟太子說“他這是什么意思跟我慪氣”
太子無奈道“爹,當初不是你自己把五弟打發出京的嗎現在如你所愿了,怎么又不滿意了”
皇帝眉毛豎起,眼睛一瞪,就要發作。
太子愈發無奈,只得給面前這頭老獅子順毛,抖了抖手中的書信,道“五弟自己不也說了嗎京師雖然有名醫無數,但草木之葳蕤卻難與云南相較,且彼處多瘴氣蟲疾,受害百姓不計其數,待到將這兩樁事情了結,他必然回京來給您和娘請安。”
皇帝這才悻悻作罷。
他與皇后夫妻一體,他既知道此事,皇后必然知道。
而皇后既然知曉,難免又要間接的透露給周王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