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周庶人在外邊頗受了些歷練,昔年的風流俊逸消失大半,更有些英武結實的燕王之態,臉上也平添幾分風霜,看起來跟老了七八歲似的,周王妃卻是越活越年輕了。
想也知道,糟心的丈夫走了,滿后院更糟心的鶯鶯燕燕散了,王府里邊就他們娘倆過日子,帝后又因為周庶人被發配去了云南,有意補償那母子倆,太子妃也好,其余幾個妯娌也罷,全都格外體貼幾分
就這么個情況,周王妃這日子能不滋潤嗎
心事全無,精神狀況愈發健康,也就是尋常之事了。
皇帝說是將周庶人打發去云南,實際上還是有些不放心的,故而這幾年周庶人在外邊都經歷了些什么,周王妃其實一清二楚。
晉王妃心思細致,聽聞周庶人與杏娘感情甚篤的事情之后,還特意來勸她,周王妃不過一笑置之。
她是真的不在乎。
將男人這個選項在生活中劃掉之后,她的人生仿佛都開啟了簡單模式,又何必非得給自己找不痛快
她跟杏娘,又哪里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甚至于周王妃還衷心的希望周庶人在云南好好干,做出一番事業來,下一任的周王已經被皇爺欽點,正是她的親生兒子,周庶人在那邊兒做得越好,留給兒子的余蔭不也就越盛
她又有什么看不開的。
只是等到第二年春,再有消息從云南傳來,卻是噩耗。
皇爺和太子,乃至于諸王,所關切的都是周庶人和云南的疫情,渾然不曾注意到后邊還跟著一句“杏娘亡故”,倒是周王妃見到之后一聲嘆息,令人在廟里替杏娘做了四十九天的法事,又讓兒子去給她上了一炷香。
上一輩人的恩怨,不應該牽連到孩子身上,周庶人跟她夫妻不和與他是孩子的父親,這兩件事情并不矛盾。
杏娘之于周庶人有同舟共濟之情,有共度時艱之恩,周庶人是小周王的父親,這一炷香,是為人子的孝道,她受得起。
這之后的日子,也就仍舊如從前一樣慢悠悠的過。
小周王逐漸大了,皇爺指了師傅給他開蒙,周王妃料理著府里諸多事情,得了空就去跟幾個妯娌聚一聚,偶爾也會從皇后處知道周庶人的近況。
他倒真是在云南扎下根了,日子也算是過得有聲有色。
只是聽說,他再也沒有納妾,從京師出發的時候,身邊只有杏娘一個妾侍,到了云南之后也是如此,而待到杏娘亡故幾年之后,也依舊如此。
好像杏娘的離開,也帶走了他對于女人的所有興趣一樣。
這話周王妃聽過,也只是笑笑,渾然不以為意。
太子妃嘆口氣,說皇爺的意思是叫再送兩個人過去,周庶人一個大男人,身邊沒個知冷知熱的人怎么行
周王妃只管聽,也不做聲。
果不其然,緊接著就聽太子妃繼續說,不過這話被太子給否了。
周庶人身邊要真是缺那么個人,沐英難道不會見機行事
京師前往云南路途遙遙,即便真的送美人過去,說不得半路就香消玉殞了,還不如讓沐英在云南選人來的實際呢。
皇爺聽完,因著愛惜兒子,倒真是悄悄給沐英下了密旨。
之后之后如何,周王妃便不得而知了。
因為不在乎,所以不關心。
小周王一日日的長大,她這個母親要做的事情也多了,哪里有多余的心思去關懷遠在天邊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