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道“孤僻少言,天資聰穎。”
江茂琰心思浮了一下“仿佛不曾聽皇子師提起過他”
下屬道“不然怎么說這位殿下天資聰穎”
江茂琰會意,不禁微笑起來,捻著胡須沉吟了幾瞬,復又搖頭“這件事與我們沒有關系,不必再去打探,只當做不知道便也是了。”
“先生”
先前在弘文館與儒家論戰的石濛急了“倘若六皇子有意,那您或許”
江茂琰聞言不過一笑置之“向來能夠青史留名的法家門徒,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而主持變法的朝臣,又有幾個能夠得享天壽既入此門,難道連這點覺悟都沒有嗎”
向來諸國變法,從來沒有不流血的,不然既不足以改變舊俗,更不能夠震懾權貴與百姓。
為了變法,周帝下令處死了公然破壞新法的宗室,而大皇子的兩位老師也因為違背了律令而被處斬。
天地君親師,雖然此時儒學還沒有成為社會思想的主流,但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羈絆,卻也是天地之間僅遜色于父母之恩的一種情感了。
大皇子的兩位老師被收監之后,大皇子第一時間派人前去說情。
江茂琰堅持依法論罪,將人遣回。
大皇子聞訊雖怒,卻也知道父親看重此人,遂親自登門,以后輩禮節拜見江茂琰,希望能夠保全兩位老師的性命。
江茂琰聞訊之后避而不見,從后門脫身,入宮請到皇帝的旨意,馬上將那一人明正典刑。
百官為之悚然,繼而變法之事暢通無阻。
皇后聞聽此事,馬上下令厚賜江茂琰,稱贊他乃是無雙國士,不為外勢所折腰,又為皇帝得此賢臣稱賀,國家之興盛指日可待,處事堪稱滴水不露,面面俱到。
相較之下,大皇子的反應就要遜色的多。
聞聽兩位老師的死訊之后,便有怨囿之語傳出,此后雖然得了皇后提點,勉強與江茂琰維持著情面上的平和,但梁子到底是結下了。
周帝膝下雖然有七位皇子,但除去皇長子之外,剩下的要不就是資質不堪造就,要不就是不敢與皇長子爭鋒,最小的兩個素日里久處內宮,外臣無從得見,自然也就無從押注了。
如今江茂琰的門人陡然見到六皇子出現在弘文閣,盤踞數日不提,又顯露出有意招攬門客的樣子,難免有所思忖。
既然首相已經同皇長子結仇,何妨一鼓作氣將其拉下,改換成六皇子上位,豈不妙哉
江茂琰在否定這個決議之后,又嚴厲道“我要在周國踐法變革,是為了回報陛下的知遇之恩,強大周國的國勢,如果因為擔憂自己的來日,顧慮一己私利,而掀起皇子之間的斗爭,豈不是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
“濛,”他警告弟子“沒有得到我的允許,不可以同諸皇子有所接觸,皇長子是這樣,六皇子也不例外”
石濛聽罷,趕忙拱手應聲。
不露痕跡的瞟一眼前來回稟的侍從,心里想的卻是
先生不愧是先生,總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抉擇啊。
作為皇帝,周帝堪稱是當世之楷模,英明神武仿佛古時候的圣君,可是一個幾乎全盤接納法家思想的君主,怎么可能對臣屬毫無防范,沒有絲毫的疑心
周帝毫不猶豫的讓江茂琰這個外國出身的人擔當大周首相。
這是他的果敢與信重。
而首相饒是位高,可畢竟是外來的人,又不掌控軍權,一旦有個什么,馬上就能將其拿下。
這是他的權衡與制約。
而石濛作為江茂琰的親傳弟子,更是看得明白,今時今日的大周所要考慮的,早就不是征戰別國那不都是砧板上的魚肉嗎
周帝真正要考慮的,是后繼之人,是他死之后,哪位皇子能夠肩負起一統九州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