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022510
高長松家位于高老莊村口,沿著河道往內走能看見連片的麥田。
高老莊的莊是村莊的莊,莊內只有三十多戶人家,其中大半都姓高,次多人姓于,再往后才是其余小姓。
高長松牽著高香蘭沿河岸走,高香蘭靠內,他走外道,眼下日頭升高,陽光照在人身上,暖融融的。
高香蘭一點都不鬧騰,她在這條路上走過無數次,午間,她要給在田間勞作的爹送蒸餅。
可真論她跟高長松同走卻不常有,非農忙時期,高長松都要去隔壁鎮上學,一大清早就出門了,她碰不上。
走著身后遙遙傳來“十二郎”的呼聲,高長松立刻回頭,看面孔黝黑憨笑著的高澈道“六郎最近可安好”
高香蘭也嚴肅這一張小臉問候“晨安。”
高老莊風俗近乎于唐,唐人彼此稱呼往往是姓氏加上排行,這村上但凡是姓高的,都有點曲折的血緣關系,你是我的二表嫂,我是你的三姑奶奶之類,年紀最大的父老家存著族譜,每當有人家添丁,總要往族譜上添筆,村人根據族譜上的前后順序排行。這高澈是高長松的鄰居的鄰居,行六,高長松跟他同輩,行十二,一般稱十二郎。
高澈此人身量不高,身板卻很壯實,性格憨厚可親。他前年同隔壁村的于四娘成親,去年得了個大胖閨女,因此看高香蘭也喜歡得緊,還專門彎腰跟她打招呼說“晨安”。
等立起來后又向前跨步同高長松并行,面帶擔憂之色道“十二郎最近可好”
高長松點頭道“大致已安頓下來,今日終于得空到田上看看。”
高澈這人還是很淳樸的,或者說高老莊整體都民風淳樸,村民沒有壞心,這里也沒有游手好閑的人,在高長松家驟然蒙難后,他們幾乎是舉全村之力一起幫扶,男的幫忙料理喪事,幫種田地,女的則帶高香蘭她們仨姐妹,怕她們夜里哭,甚至陪她們睡覺,眼下事情過去,還隔三差五送個雞蛋來給他們補補。
要知道在這年代,雞蛋是很金貴的。
高長松說自己好,高澈卻不這么覺得,他擔憂道“十二郎何時準備去鄉校”
他口中的鄉校就是高長松求學的地方,高太公為將這兒子培育成才,特意花了一大筆錢送他去讀書。
當然,學校好不到哪里去,所謂的鄉校就是鄉鎮設立的官辦校,教學質量其實是比較一般的。
高老莊上讀過鄉校的人并不多,一不是每家每戶都愿意送兒子去念書的,還有就是有些人讀了,成績卻不怎么樣,高長松因成績好讓高太公在莊內很是長臉。
關于這事,高長松卻早有決斷,他說“蒙大人恩,讀過幾年書,可我自認資質愚鈍,無法更進一步,我本就想同他說明年的束脩不必送去,哪想到有這一遭,眼下我只想撫養妹妹長大,是不會再去讀書的。”
這里的“大人”可不是說別的,唐代民間都稱自己的父親為“大人”。
其實,高長松在了解了一下成為留學生的概率后就不抱希望了。
烏思藏國雖說每年會派人到大唐當留學生,選中他的概率卻太低太低,要是他沒記錯的話,日本的遣唐使每年也就二三十個,新羅的公費留學生就十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