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松大方道“沒問題。”
看李林同埋頭苦抄,王四忍不住了“明知山有虎,為何偏向虎山行從長安一路到烏斯藏已是不易,何苦往妖怪聚集的地而走我聽聞唐國安定是因有鼎鎮九州,又有修士降妖除魔,妖怪才不敢隨意吃人。烏斯藏是佛國,修行之人也不少,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其余國與西番哈密國肖似,多有妖魔興風作浪,這與山賊一流不可同日而語,哪怕要去也得做好萬全準備,你我二人上路不可啊”
高長松看他說了一大坨話很震驚,在他印象里,王四郎還挺沉默,人也非常嚴肅,不茍言笑,只有在喝白酒時才會放松眉心,露出舒展之意。這回苦口婆心地勸李林同,怕是他也擔心李林同的安危吧。
這回高長松還是支持王四郎的,誰叫李林同作死要走玄奘西行的路線你又沒有大圣保護,不一棒子打死妖怪,就要被煮成人肉煲吃了
李林同人還不錯,高長松不忍心看他送死。
這李姓郎君是挺惜命的,被勸說兩番后他略顯動搖。
“這我會細思一番。”他訕訕道,“日頭也不早,今日就不走了罷。”
王四郎沒有不答應的。
進屋前,李林同不忘探頭對高長松道“今日可有鹵肉索餅。”
“自是有的。”
在小騷豬變成小香豬后,高長松更新了食譜,開始花式作豬肉了。
說是花式,受到調味料種類限制,他能做的真不多。
好消息也是有的,比如他終于能出產穩定的醬油了。
唐代時還沒有醬油這詞匯,可誰都知道,醬油是從醬中發展而來的,這年頭的醬清已經十分接近后世的醬油了,但因發酵霉菌不穩等種種原因,高長松這產的醬油味道也不大穩定。最近他嚴格規范了溫度、濕度等等,質量才有所提高。
除了醬油外,他還找到了另一種價廉物美的“香料”,名為“懷角”。
其實就是后世的八角。
這年頭的香料主要是胡椒一類,產自西域,價格與黃金等量,又不是王公貴族,用胡椒做菜太奢侈。
八角就不同了,它香料的作用尚未被發掘,卻已經入藥,未來孫思藐的藥方中甚至會出現“懷角”“大料”等詞,那都是形容八角的。
有八角、有醬油、有肥肥的小豬,鹵肉的要素就有了一半,至于剩下一部分,則是“糖”。
此糖非彼糖,唐代最常見的是“飴糖”,也就是現代口中人所說的麥芽糖。
烏斯藏這多了一種選項,即“石蜜”。
目前“石蜜”還是舶來品,都是從西域來的。
這里的西域定位很廣,縮小點范圍,主要是印度,也就是天竺產的多,參考正史,唐能自產自銷石蜜還要等到貞觀年后,李世民派人到印度“取經”學習制糖,自那之后,中國才掌握了自產石蜜的技巧。
石蜜是如何來的,簡單說來就是把甘蔗汁熬制或者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得到的晶體,說他是原始蔗糖也不為過。
烏斯藏因為是佛國,種植了不少甘蔗。這年頭佛教跟甘蔗關系頗深,有一門經叫大日經上面就記載了這樣一宗跟甘蔗有關的神話。說印度古代有一仙人名叫瞿曇大仙,有一天他在虛空中行走,他的“二渧之污”落在地面上生出了甘蔗,然后不知怎么的,經過陽光照射,地上又生出了兩個孩子,其中一人就是傳說中的釋伽王。傳說中瞿曇仙人是釋迦種族的祖先,釋伽種也稱為甘蔗種。
甘蔗跟佛教的淵源如此之深,那佛國肯定是要種甘蔗的,高老莊的常見作物沒有甘蔗,卻不是說這附近沒有。最近正好是甘蔗成熟期,古格鎮上已經能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