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三章23
幾件僅有的印花毛衣,高長松并未交給粟特人,而是交給了唐人的商賈。
粟特人有敏銳的商業嗅覺,但異邦人,到底對唐人的風尚不夠了解,讓他精準地賣給時尚弄潮兒,不大可能。
最后交給出身益州四大家的劉毅,此人已然愛上了高老莊的日子,隔三差五就要跨越國境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游。
唐代不出仕的世家子過得很舒服,仔細想想,他們一游學就是一年半載,說是游學,也就是訪遍名山大川,穿插著去看名勝古跡,在各大書院中短期學習、拜訪名士。
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際上旅游的比例也很大。
由此看來,劉毅的小日子過得還是很美的。
他為什么更愛往高老莊跑,是因為這兒的人很樸實,生活卻很先進。
他去長安,會為了長安的繁華而動容,可那畢竟沒什么創新,只有一派大國氣象,劉毅會覺得長安城比益州好,卻沒覺得那的日子超出他的認知。
高老莊卻不同,這里的很多東西,譬如清酒、火炕、毛衣,都是超出他想象的,他在此,仿佛置身仙境。
劉毅有時會想陶潛筆下的桃花源,不過如此吧。
高長松認識的大唐商賈甚少,烏斯藏距離長安太過遙遠,更何況,比起做求購方,長安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匯聚了世界各地商人的市場,他們習慣從遠道而來的商賈手里買舶來品,卻不會親自去找。
長安的羊毛襪熱已傳入益州,這不是說益州的羊毛襪也管夠,只是這股風氣隨著游學的人與兩地周轉的商賈,傳進益州人的耳朵里。
當然了,身為高老莊的常客,劉毅當然也是有幾雙襪子的。
幾經改良的羊毛襪質地柔軟,不如一開始刺腳,再加之高長松看士子都愛羊毛襪加木屐,推出更方便的分趾襪,劉毅連連稱嘆道“不愧是高十二郎,他人學去羊毛又何妨,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怎趕得上你推陳出新”
他越說越夸張“古有甘羅十二為相,我雖聽過此事,卻一直不大信,知道見到高十二郎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是哦,高長松才多大,還沒有行冠禮呢,卻已經成了這么多發明的“祖師爺”。
本人聽他這話,卻有些臊得慌,連忙道“并非我首創,不過是有了好師父,將這技藝交給我罷了。”
劉毅神色一肅“那定然是為仙家尊長,可否告知尊名,容我去上柱香。”
這世上有神仙,民間動不動就冒出個神仙點化凡人的故事,高長松問鐘離珺是真是假,鐘離珺老實回答“一些是真的,一些是杜撰的。”
高長松不置可否,他童年看西游記時沒有多想,可成年后再看二遍,覺得句句是機鋒,那些神仙佛陀,看似慈悲為懷,實際上生了一百個一千個心眼,比人族還要人族。
于是他將信將疑問道”真的那些是為何凡人有仙根還是神仙發善心”
鐘離珺說“多是為了香火,美名若不傳唱,又何來人供奉”
人族的信仰可是仙人力量的來源。
高長松只覺是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
可劉毅的問題他不能回答,教導高長松的人都在一千年后,且他未必就記得發明人是誰,于是他含糊道“仙長尊名頗多,我也不知他真姓名如何,偶爾我從夢中見他,他臉上都蒙一層白霧,怕是不愿人見其真模樣。”
劉毅將信將疑,他從來都道高長松身上沒有讀書人的臭毛病,不僅謙遜還講究和氣生財,怕他是覺得自己鋒芒太過,杜撰了個人出來,可他的奇思妙想遍布各行業,說是神仙傳授的也在理,畢竟在他耶娘西去前,沒看他表現出什么過人天賦。
可若真有這樣的神仙,未免也太高風亮節。
最后他順著高長松話“原來如此,真真是可惜。”
劉毅先前提到高長松推陳出新他人所不能及,是因現在河西走廊地區也有商賈有樣學樣,開始收當地的羊毛并且織襪子。
高長松是從未想過將織毛衣的技藝占為己有,不如說光是聽別人提了,他就想發笑。
他想只準我家織毛衣,這話聽起來怪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