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無憂“”
你們這灶簡直不是人用的。
這確實也怪不得衛小四。
大漢的灶如今都是最原始的形態,一個灶門通向灶身,單火眼,上頭放置釜甑等器具用來燒飯。
這種高難度造飯工具,對火候的調節掌握完全倚靠個人經驗,壓根兒不是衛無憂這個用慣了現代灶爐的人能玩轉的。
越來越小孩脾氣的衛家四公子暗戳戳想,等他搞定了植物油,下一個就得改造這單火眼的土灶,怎么著也得利用好火力,多開幾個灶眼,當成個電磁爐用吧
張騫可不知道這小子跑毛了,只悄悄接過鐵鏟親自翻炒起來“此為炒干那炒干之后呢”
衛無憂回神,繼續道“碾槽碾成粉之后,上小甑蒸熟。”
這些都不過是準備工作,重頭其實在兩種器具的打造上
一個是鐵圈做底,麥稈稻草編成的胚餅;另一個就是木制的大型榨油器具了。
這兩樣中,鐵胚餅很簡單,只需要將麥稈草呈放射狀編好,固定在鉄圈上,便可以將蒸好的粉末包好放進去壓實。
重點還是榨油的器具,它需要一根大臥木,里頭要開鑿出油槽,用來裝胚餅,還需要梯形的楔子“木進”用來擠壓胚餅,最后再來一根有分量的大撞桿,以便完全將胚餅中的油都榨出來。
衛無憂簡單講完胚餅的制作方法,便問張騫要來紙筆,畫下榨油機的簡筆圖紙。
張騫不是第一次見識小友的功力了。
還記得去年,衛無憂頭一次在他面前顯示出奇特的天賦,嚇得他狂奔長平侯府,跟衛青感嘆“此子絕非凡夫俗物,恐怕陛下會對你有所顧忌”。
衛青當時眼神復雜,一言難盡的看著他半晌,最后只道“子文兄安心,此事絕無可能。”
張騫琢磨了這大半年,,隱隱約約就摸到點邊界。
恐怕他這位小友,是身世成謎,或許真是上天賜給大漢的神跡也說不準。
在塞外風風雨雨十多年,張騫早已見慣了大風大浪,便是猜到些什么也不戳破,繼續與小友如常往來,聽他談論一些很新的想法,而后盡己所能去幫他實現。
張子文雙手捧著衛無憂新鮮出爐的圖紙,鄭重道“此物我會找匠奴盡快制出來,若真能得到你說的那個可食用的植物油,陛下那里,伯父親去為你請功”
衛無憂正得意呢,被張騫這一番話嚇得,墨跡都點在臉上了“可別,伯父,這事兒就不要外傳了吧。若是不慎,當真傳到當今陛下耳中,還請伯父您先認下。”
他剛給劉徹獻了兩樣技法,又出風頭,可別讓劉小豬覺得他們衛家“過分聰明”了。
衛小四重重點頭,為自己的謹慎鼓掌喝彩,張騫卻是一臉懵逼,看不懂衛家跟皇家這唱的是哪出。
幸而,張子文是混了多年的老江湖,很快便反應過來
這小子是怕自己太扎眼了。
所以,陛下與衛大將軍竟什么都沒有告訴無憂小友嗎
這兩家子演員,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