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盔是關中一帶特有的面食。
因為餅烙得又大又厚,被后世戲稱為“鍋蓋”,成為陜西八大怪之一。
衛無憂聽侯府的食官長講過,武王伐紂時,鍋盔便作為軍糧采用;到了老秦人上陣前,會選擇在前胸后背各背一個五六斤重的鍋盔,不僅耐吃,還額外擔當了盔甲的防護作用。
如此大的餅,給他一口氣來六個
衛無憂小盆友瞪圓了眼,給南風投去個不可置信的眼神。
南風余光一掃。落在莊子里的農婦身上。
她們局促地立在一旁,也不敢看主人家,只知道這是不滿意了,垂著頭半個字不敢多說。
大漢的農家子弟們早已習慣了用爆炸的碳水量來充饑,他們日間門要忙于田事,吃得飽自然比吃得好要重要。
這還是聽說小東家來了,廚娘們特意焯了幾道野山菜,撒上花椒鹽粒子,再鹵了兩盆豬蹄豬頭肉,便算是能配著鍋盔的豐盛菜肴了。
南風不免想到了陛下的話。
陛下說小公子有些天生的靈氣才智,卻不通民情,行事容易飄在半空,還得多督促著他往土里滾兩圈的好。
思及此,南風躬身淡然答“仆方才提醒過公子,給您準備了先前在侯府常用的炒菜,您說不必”
那就趁這機會,體驗體驗民情吧。
衛無憂還拿南風這種沒什么脾氣的沒辦法,又不想這時候改口,索性招招小肉手開口“本來就是我要吃的。我這是高興,叫你們一起分享。來,南風長寧,刺兒你們都過來一起吃。”
南風“”
陛下,哪里好像不太對。
刺兒是最了解他們小公子的,知道這是死要面子還不想活受罪,連忙嬉皮笑臉湊了過去。
“公子您瞧,還有豬頭肉和豬蹄。汝州人最喜用這鹵豬頭肉剁散了夾在鍋盔里頭啦,您也嘗嘗”
衛無憂好奇點頭,看著刺兒用小刀切下一塊鍋盔,剃了豬頭肉給夾在餅中,這才遞過來。
別說,這么著還挺像肉夾饃
小豆丁接過來嘗了一口。
鹵豬頭里面的那點肥肉已經完全被鍋盔餅給化掉了,肉香混著酥餅,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香得人眼前一亮。
于是,一群人狼吞虎咽就給三張餅子干掉了。余下的三張,衛無憂叫人送去新窯,給匠奴們也開開葷打打牙祭。
吃飽喝足,衛小四懶洋洋躺了一會兒,仰頭看著不遠處,一株生長期的秦嶺冷杉已經超越周身一片油綠,竄入云霄。
衛無憂問“長寧,軍營出征在外,主糧一般也選擇鍋盔嗎”
長寧一手扶在身側的環首刀上,聞言撓了撓頭。他覺得這也沒什么不能說的,他們將軍平日跟小公子念叨的可都比這個機密。
于是道“鍋盔也是要帶的,畢竟這餅子能放,還扛餓。不過,主要還是用混了麩皮的麥飯,吃的時候燒些熱水一泡,更好帶一些。”
和他想的差不多。
而且,這種干糧體積大,尤其不適合霍去病帶出來的隊伍,他估計也不會帶的。等著進了草原,這小子就只會隨便對付著用麩皮干麥嚼兩口了。
嘖嘖,這怎么能行。
從前,先秦人民不識小麥,不會去殼打磨成粉,而是連著殼和皮一起咽下。因而那時候的麥并非主要的種植作物,即便它產量高易種植。
到了漢朝,好不容易研究出來剝殼磨粉,說什么也得給這些保家衛國的將士們改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