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朱棣想著那火藥,微微有些走神。
天幕的聲音還在繼續。
專題第一期,我們來講講書同文,造紙術和印刷術,之所以將這三個放在一起講,是因為我們的語言,文字和印刷是分不開的。
前面有說過,秦始皇的功績之一便是書同文,所謂書同文,是指統一戰國時期各國異形文字的做法。
天幕畫面逐一展現了各國文字。
看到所熟悉的文字,秦朝內原屬他國的部分人不禁熱淚盈眶,他們的文字啊。
同時對秦始皇又有不滿。
“這書同文怎么就算功績了他秦始皇這是要把我們國家的文字給滅掉”
天幕怎能如此認同秦皇的這種做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不同,就連語言都有出入,而秦統一后,這些不同的文字和語言,造成了各種經濟和文化的差異,也妨礙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同時影響了各種法令政策的推行,在極大程度上會阻礙國之統一。
嬴政不禁點頭,天幕懂他。
在這里,先不提書同文對當時朝堂和國家的影響,單說書同文對文化的影響,便是能將文化更廣泛傳播出去。
書籍是文字的載體,而文化則是靠語言和文字來體現。
試想,當我們的文字統一之后,其文字使用和文化交流將會更簡便,文化傳播也將會更迅速,能更快速提高人們的認知,這對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天幕畫面中,隨著聲音的徐徐講述,以馬為字,逐一展現了六國關于“馬”字的書寫形態。
隨后有個簡短動畫,一楚國人路過魏國,想買一匹馬,可他是個啞巴,于是只能寫字展示,但奈何文字不同,買馬一事竟費了幾波周折,可見文字之間存在差異所帶來的影響。
秦朝,儒家幾名學子聚在一起,互相對視一眼,盡是一聲嘆息。
他們原本都不是秦國人,自小學的是原所屬國文字,對秦皇將要改良字體的事情頗有微詞。
可這書同文所帶來的文化影響
“難道有多種文字就這么不好嗎”
各國之間有不同的文化差異,造就了不同的異形文字,盡管秦國統一六國后,書同文是必然,但春秋戰國文化之燦爛,卻是不可抹殺的。
原屬于各國的,各學派人物仰起頭,共同看著天幕。
只聽天幕開口道
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
這個時期涌現出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其后也帶來了空前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將這一時期出現的文化盛況,統稱為“百家爭鳴”。
而各國文字,也是華夏文明中閃耀璀璨的文化體現。
從商周甲骨文,到金文,秦國大篆,六國古文,以至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等,我國文字演變之多樣,文字體現之豐富,在世界上可以說是僅此一份,這是屬于我國獨有的,不可磨滅的文化瑰寶
隨著每提到一種文字,天幕上便會演變出相應的字體。
各種文字不斷變化演變,仿佛看到了未來輝煌燦爛的文化演變進程,令人心緒激動難耐,更是心之向往
不知不覺間,好多學派人物不禁紅了眼眶。
有人嘆息道“并未遺忘啊,并未遺忘”
而對于書同文的糾結于胸,此時也終于敞開了懷。
“文化的走向是必然向前的諸位,國已統一,糾結過往實屬不必,我們也要盡快朝前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