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驟然深吸了口氣
“快來人”
如今李淵子嗣都未長成,隋朝也未經亂世,想必李淵聽到那天幕所言后,一定會帶著家人前來請罪。
而那才三歲的李世民必在其中。
可是如此幼子,又如何能經受得住長途跋涉的快速奔襲
他必須要派人快快前去接應,并周全保護此子到來
再觀唐朝李淵時期
沉默又是現在的朝堂。
只不過先前的沉默過于凝重,而現在的沉默,卻是心潮澎湃到無法言語
貞觀之治,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八方來儀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原來李唐的“李”,是真的自太宗而起
李元吉已經徹底說不出話來了,一張臉慘白到底,完全沒了任何可辯駁的不甘和勇氣。
而就算再有不甘又如何,以現今朝堂之上的各種心思來看,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已然達成一致了。
李建成緩緩吐出口氣,心底那股郁氣也只能再次狠狠往下又壓了壓。
而李淵
李淵也算是徹底認了命,死了心,真正的認清了現況,又覺先前應了長孫無忌的話,果然是個明智的選擇,否則等到再聽完現在天幕說的這些話,恐怕到時候他連主動更改訣意的機會都將沒有了。
不過
“二郎,未來的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才短短二十年時間”
聽聞阿耶主動與他搭話,李世民怔了一瞬,隨即回過神搖了搖頭“我也不知”
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那短短幾句話,并不太能讓李世民全面且深刻的想象到究竟如何做到讓大唐休養生息并且國泰民安的,但可能等真坐到那個位置上后,望著普天之下勞苦民眾,他才能夠更真切的意識到肩上的擔子能有多重,從而所做之事,所行之策,只是皆為本心罷。
貞觀之治期間,唐朝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唐太宗李世民不僅知人善任,廣開賢路,虛懷納諫,更克己復禮,以農為本,加之平定外患,穩定邊疆,使得天下大治,社會上難得出現了安定的情況。
如三省六部制分權行政,最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曾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而這樣的一個決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帝王決策上的不慎重。
這也并非尋常帝王能夠做到的地步。
再有君臣論治,以隋亡為戒,克己復禮,甚至常與大臣探討王朝興衰之原因,糾猜疑之失,虛懷納諫,完善科舉選人制度,用人唯賢,不問出身,使得李世民之下,能人輩出,真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皆為棟梁之材啊。
整飭吏治,完善體制就更不用說了。
要知道,在李世民厲行節儉的率先垂范下,貞觀時期可是我國歷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歷史時期
還有于民方面,均田制,租庸調制等各種制度的實施與發展,極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擴大穩定了唐朝統治基礎。
同時李世民還注重法治,甚至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法家之論
也由此,在重視法治的情況下,諸如貞觀三年,唐朝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
重視法治,不是嚴刑吏法
貞觀三年,判死刑的才29人
嬴政幾乎呼吸一滯,驀地站了起來。
唐朝之穩定,吏治之清明竟能做到如此嗎
那究其根本
無論從哪種舉措上來看,唐太宗李世民的種種做法和決策,都在很大程度上維護和安定了民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