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掌管下的大唐王朝,輕徭薄賦,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由此減輕了百姓的負累重擔,讓真正的庶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百姓這才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衣食有余,安居樂業,促進經濟文化等的繁榮發展。
而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的例子
就比如我們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宮殿中,但他卻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
嬴政驀地抿緊嘴唇,心下受到不小震動。
華夏民族,向來是有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
秦皇漢武,強漢盛唐。
偌大的華夏民族,秦皇鑄骨,漢武畫魂
而強漢盛唐之勢,更是將我們整個民族更為厚重的凝聚在一起
所以漢人唐人之稱不滅啊。
那是縱觀古今,都難以忘卻,并引以為豪的強國盛國之勢那是民之所向,庶民百姓真正心之所往的安定之所啊
百姓民心
民之所向,心之所往
這就是大唐鑄就盛世的根本所在嗎
為國為民,則千古一帝也。
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所有人都不禁再次望向秦王所在的方向。
那時秦王所接管下的唐朝,那眾多庶民百姓又該有多愛戴
大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有多得民心,可以先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即哭昭陵。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
哭昭陵,顧名思義就是到唐太宗的陵寢前去哭訴。
李世民聽到這里,不由得啞然失笑。
這如何因果啊
這不止是所謂的唐朝“習俗”,而是將哭昭陵放到了唐朝制度中的規定。
凡臣子百姓有冤情未申時,可到唐太宗的陵寢前哭訴。
唐朝李洞逸曾言“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
李世民,大唐的白月光,眾人心尖的朱砂痣,哪怕在他去世之后,也依舊心懷惦念,難以忘懷,而每遇到不公不平之事等,在臣子與百姓心中,李世民的存在都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他們始終相信,如果太宗皇帝還在,那些冤情和委屈,便可逐一抹平,畢竟那是他們無比信任和尊敬的帝王啊。
“帝王”一詞,放在李世民身上,已經不止是一個形容詞了,它更被李世民賦予了難能可貴的意義。
李世民早已收斂了笑意,神情變得鄭重起來。
他握緊雙手,感受著眾人的目光再次匯聚到自己身上,只覺得肩上之責越發清晰,腳下之路尤等一往無前矣
天幕曾說,他將開啟這扶搖而上的盛世大唐。
扶搖而上也不知這盛世大唐能發展到如何鼎盛
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大唐一路扶搖而上,直至開元年間,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開元”
李隆基驟然激動起來“是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