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唐玄宗和楊國忠呢,不僅不聽,還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
結果就是哥舒翰被逼無奈,只能慟哭著出兵,最終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以至全軍覆沒,而哥舒翰也做了俘虜。
而也正是因為這場被當作反面教材的伏擊戰,因為唐玄宗李隆基錯估形勢,再次聽信楊國忠讒言等一系列騷操作,最終使得哥舒翰等將領被俘,造成了人地兩失,甚至讓這場平叛戰爭就此急轉直下的嚴重后果
原來那原本兩年左右可平定,卻最終長達八年之久的戰亂竟是這么來的
李隆基,李隆基
這大唐由盛轉衰的始作俑者,罪魁禍首,豈不就是他
李世民聽得簡直怒火勃發,恨不得將其取而代之
“陛下”
房玄齡等人立即勸道“萬望不要動氣啊,陛下”
“朕怎能不動氣”
李世民深吸了口氣“此子簡直簡直該死”
難怪后世之人評價他,若是早死就好了。
若是在大唐全盛時期就此死去,如何能有其后這么多令人又恨又無可奈何之事
唐朝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就那樣兩次輕易聽信了讒言,接連致使兩員將領被斬首,進而起用哥舒翰,再次迫使哥舒翰無奈出兵進攻,最終又致使潼關就此失守
潼關
那可是潼關
洛陽,潼關,這兩個重鎮。
洛陽已經失守,如今潼關也在李隆基的錯誤決定下,最終也是失守淪陷。
如此,安祿山指揮叛軍突破這兩個重鎮,直取長安
而在這之前,其實在洛陽淪陷的時候,安祿山因封常清和高仙芝有力固守潼關,一直久攻不下,已然有了回撤的打算,可惜李隆基接連兩次聽信讒言,根本就不仔細調查,加之又自以為是,錯誤估計,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在安祿山叛軍進攻長安之時,以帝王之尊,異常倉惶且狼狽的率眾而逃。
都城長安,也就此失陷
果真是一步錯,步步錯
自己竟是這樣一步步把大唐衰敗的嗎
李隆基只覺得一股氣血上涌,只勉強壓制了下去。
可眼眶還是被激得通紅,只覺心亂如麻,眼暈耳鳴,又再次不敢看其下大臣將領,他無顏面啊。
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隨即馬嵬兵變,楊國忠楊貴妃等人被處死,而再之后,李隆基最終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由此,李隆基被遙尊為太上皇。
然而李隆基還是留戀皇位的,貪戀皇權帶給他的享樂與奢靡,只是當時李隆基已經不得人心,只能被迫交出皇位。
但當是時,皇帝與太上皇同時并存,又分屬兩地,可謂是各相爭斗,以將皇權牢牢握在手中
仗還在打著,也不妨礙起內訌,今天我把你那里進行滲透與干預,以此減弱影響力,明天你使我這里親信撤離,逐漸喪失政治權利總之,一直到這對父子同月相繼駕崩,這樣皇帝與太上皇并存的格局才最終方告解體。
李隆基已經被打擊得臉色慘白,毫無血色可言
初步聽時,還深覺就自此當太上皇罷,免得再搞出什么來,結果結果他當太上皇竟也還不死心
都致使大唐落得了此種地步,此種結果,李隆基此時也實在不禁想捫心自問,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啊
唐朝李世民時期。
長孫無忌深深皺眉“這樣的情況下,后方還如此不定,那前方戰亂”
杜如晦直接搖了搖頭“就算八年最終能夠將戰亂平定,想必這其中定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是也,天幕之前也說了的。
而一部分代價如何,他們也看到了。
那這之后呢
封常清,高仙芝于軍中將士的高呼喊冤中被斬首,哥舒翰明知出兵進攻是注定的敗局之戰,卻也仍慟哭著去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