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這個舒心啊。
天幕,叫朕如何夸你
漢朝未央宮。
劉徹又吃味兒了,不由得哼了一聲。
沒關系
朕也是千古一帝,朕也聽著呢
哼,沒關系
唐朝李世民時期。
李世民笑了笑,對左右大臣道“看來我們是沾了始皇的福。”
“畢竟對于那秦朝而言,要著手更正解決的事情實在太多。”
魏征語氣有那么點“不服”“反觀我大唐倒是不必如秦朝那般。”
李世民點了點魏征,笑著搖了搖頭。
不過現在還是讓我們再回到鄭和這里
關于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起因是什么,其中之一就是說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而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朱允炆亡命海外,所以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含有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用意。
不過這種說法受到不少批評。
明朝一位內閣首輔就認為建文帝朱允炆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竄入異域,也不會再對朱棣的皇位構成威脅。
還有研究者指出,鄭和下西洋次數多,時間長,朱棣的皇位在此過程中早已穩固下來,不可能歷次都是為了尋訪建文帝,此外,這種說法也缺乏可靠原始史料作為支撐,明史之中就此還有自相矛盾之處。
但盡管如此,也不排除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是一個可能的動因。
明朝朱棣時期
聽到這里,朱棣不禁挑了挑眉。
察覺到似有所悟的目光后,他也僅是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宣揚威德
如果說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說法主要出于猜測,那么宣揚國威說則有原始史料根據。
不過對于宣揚威德這一點,學界一直有很多種解讀。
其一,認為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為了踐行明朝的傳統政治理念。
并認為所謂“耀兵異域”的說法應該有所修正。
其二則是認為這從根本上是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
即我國一直以天chao上國自居,所以欲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其三,則是認為朱棣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出于“夸多斗靡”,而是重在宣揚德化。
反正大概就是表達出以下幾點意思
我大明朝,很牛,很有錢,你們都要乖乖滴
與此同時,不僅要乖乖滴,不能惹事,還要給我貢獻點稀罕的東西,要上貢的,懂嗎
朱棣“”
此時此刻,他很想要捂臉。
除以上這兩點說法外,還有一種說法即為了軍事目的。
比如有認為鄭和下西洋是針對帖木兒帝國而采取的行動,具體又包括想聯絡印度抗擊帖木兒等說法。
還有認為是避免張士誠舊部通倭的用意。
帖木兒帝國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西察合臺蒙古貴族帖木兒建立的帝國。
張士誠則是元末明初時期群雄割據勢力之一。
不過對于這兩點說法,都采取懷疑和保留的態度。
因為鄭和下西洋開始時,帖木兒本人已經去世。
其繼承者則同明朝關系友好,加之該國已經開始分裂,按理來說,帖木兒帝國應該不會再對明朝西陲形成威脅。
而為了避免張士誠舊部通倭
在明初的時候,對南糧北運采取海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