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女四書”,便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對婦女進行教育所用的四本書,即女誡,內訓,女論語,女范捷錄,“女四書”便是這四本書匯集的總稱。
其中內訓是明成祖的徐皇后為教育宮中婦女,采輯“古圣先賢”關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誨。
于永樂二年,即公元1404年所編著。
流傳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儉,警戒,積善,遷善,崇圣訓,景賢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待外戚等一共20章內容。
明朝朱棣時期。
聽天幕提起“徐皇后”三個字時,朱棣不禁笑了下。
他的皇后,怎么都是好的。
再有女論語,為唐朝女學士宋若莘撰著。
其體例仿效論語,作彼此問答之體,從而闡述封建婦道,共有12章,大致包括立身,學作,學禮,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營家,待客,柔和,守節。
不過現存的女論語,語句均為四言韻文﹐也并非是問答體,所以不太像是唐朝女學士宋若莘的原著。
但其中的內容應該是大差不差的。
一直聽天幕說這些,其中的內容難道不好嗎
難道不正確,不應當嗎
為什么是禁錮女子的思想和自由為什么是男尊女卑之禍首
而且甚至班昭都被批判為“女子之大賊”
那她們這些以此為準則的在后世之人眼里又是什么
還有女范捷錄,為明末儒學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
此書分有統論,后德,母儀,孝行,貞烈,忠義,慈愛,秉禮,智慧,勤儉,才德共11篇,其中宣揚古代的“貞婦烈女”,以及“賢妻良母”等事跡,稱贊女誡,內訓諸書﹐闡發封建倫理的女學思想。
最后就是要重點說的女誡,其主要是“三從四德”等封建道德教育內容。
女誡在我國歷史上作為對女子實施柔順之道的教材,影響很是深遠。
而這四種女子教本,自東漢至明末,先后相繼問世和傳播﹐由王相逐一加以箋注﹐于明天啟四年,即公元1624年,由多文堂合刻為閨閣女四書集注,遂成為一套對女子進行封建教育的教材。
此后翻印此書,簡稱為女四書,并且廣泛流傳。
其中教人持家和睦,勤儉,慈幼等一些內容,以及用道德榜樣去感染他人的教育方法,還有運用便于誦讀的韻語編寫教材等等,倒也算是“尚有一定的意義”所在。
秦王宮。
嬴政聽到那“貞婦烈女”四個字時,大致就知曉天幕說這些的真正意圖。
畢竟先前天幕也不是沒有表達過類似的意思。
好像后世對所謂“貞潔烈女”等觀念,可是頗有微詞。
而且也評析過類似女子受到禁錮與束縛的負面影響等。
可見再說到這“女四書”,以及這女誡等,恐怕其譴責和不滿之意會是更多。
以女誡為例,我國古代這些封建道德教條思想,看似是女子行事的標準以及典范,可實際上卻壓制了女性的思想,從根本上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從身到心,從思想到靈魂,完全禁錮在了狹窄的范圍和框架之內
如近代一位愛國女學校的倫理教習,便曾在課堂上向學生宣講道
“中國之女誡、女四書,即教成女子倚賴幼稚、卑屈之男子之法之教科書也。對幼稚之人而更自屈于幼稚,對卑屈之人而更自守其卑屈,則中國女子之人格甚可想見矣。”
歷朝歷代下,眾人一邊復雜難言的聽著,一邊又倏然詫異不已。
“愛國女學校”
有人抓住了這個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