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三閨女梁寶珍要嫁給廠里主任的消息是紅旗公社近來的大新聞,和有個知青重病返城成了村里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不過,對村里人來說,知青返城的事兒遠沒有梁寶珍要嫁進城享福讓她們更津津樂道,畢竟這可是大伙兒看著長大的丫頭,同樣是喝那清河水長大的,咋命就不同啊
只能說,1976年,注定不平靜。
梁寶珍她媽正在摘自留地里的番茄,這會兒的番茄個頭不大,看著也不算太紅,然而只有吃了才知道,味道好,又酸又甜,水頭足,宋春花仔細著挑了四個個頭大的,準備招待今天要上門的城里姑爺。
聽到村里胡大娘的話,她不以為意,這人就是愛瞎摻和,嘴上說著恭喜呢,實際上扳倒醋缸,心里正冒酸水兒。
大家伙兒鄰里鄰居處了幾十年,誰還能不清楚誰撅個屁股就知道要放屁。
“哪有什么享福不享福的,我們寶珍是做人兒媳婦兒去的,清閑不了,這城里規矩可多,要我說啊,還不如在村里找個知根知底兒的嫁了,也好有個照應。這不我們姑爺上門提的親,實誠得很,我們當家的相看一回也覺得挺好。”
宋春花嘴上謙虛著,心里卻是樂開了花,自己閨女能嫁進城里,不用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興許以后還能想法子進個國營廠啥的,吃上供應糧。
她是沒這個福氣,自己閨女能少吃點苦也成。
胡大娘在心里暗啐一口,面上卻是不顯,暗道這老娘們兒拿腔拿調,得了便宜還賣乖,只訕笑兩聲,往家去了。
見人走了,宋春花也拿著幾個番茄回廚房去,準備打個雞蛋燒個番茄蛋花湯,這不年不節的,擱以往她是舍不得放雞蛋的,可今天城里姑爺上門,只能咬咬牙破費了。
“媽,啥時候吃飯啊”小女兒梁寶玲從外頭跑進來,臉上汗涔涔,就連頭發絲兒都濕透了,張口就鬧著肚子餓。
“吃吃吃,就知道吃,又出去瘋是吧等你爸回來收拾你。”宋春花真是拿小女兒沒奈何,成天就盼著這口吃的,也就是這兩年地里收成稍稍好點兒,年底公社能分完糧食再分上二三十塊錢,不然更是吃不進口。
不過這也是靠梁家勞動力足,工分掙得多,村里有些人家里算完工分就能拿個幾塊錢,更有甚者還倒欠公社錢,得花錢買工分補齊。
梁寶玲從外頭瘋玩回來,忙在親媽面前賣乖,將雞蛋打進碗里,十二歲的小丫頭甜甜一笑,倒是叫人發不出火。
"看看你姐去,我剛叫了她,不知道起來沒。"
梁寶玲平日在田間地頭跑慣了,曬得皮膚黝黑,又嫌礙事給剪了頭碎短發,竟是像個半大小子似的。
直沖沖往姐姐那屋去,剛走到半道就和人迎面撞見。
“姐,你好點兒沒”她踮著腳想要探探姐姐的額頭,奈何身高不夠,惹得梁寶珍直發笑。
“好了,已經不燒了。”揉揉妹妹的腦袋,梁寶珍往院里看一眼,空蕩蕩的,“爸和哥他們還沒回來”
“嗯,應該快了。”梁寶玲個半大孩子,下工溜得早。
梁寶珍自小在紅旗公社大面村長大,家中有六口人,梁父梁志高是村里出了名的木匠,梁母宋春花下地干活一把好手,年輕時候是朵小辣椒,雖說這會兒四十來歲,風采也是不減當年,梁寶珍的好顏色一多半都是遺傳了她。
梁家下頭有一兒三女,梁寶珍排行老三,上面一姐一哥,下頭一個妹妹,村里家家戶戶都是好幾個娃,梁父一直覺得只有一個兒子立不住門戶,架不住生了老二一個帶把兒的后,連著兩胎都是閨女,這才歇了心思。
梁寶珍從小聰明機靈模樣又好,加上還是整個公社少有的高中生,給梁志高長了不少臉,因此在家里是得了些寵愛的,就是在村里也不少人夸贊,隔壁鄰居的大兒子小時候還嚷著要娶她回家當媳婦兒呢。
奈何半路殺出個許咬金,城里國棉廠采購辦陳思明突然上門提親。
半個月前,梁寶珍跟隨宋春花去了趟縣城,兩人趕集換東西去,梁寶珍做得一手好衣裳,往常替人做件衣裳能補貼些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