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將軍請我入城?”公孫珣指著眼前無邊無沿的戰場似笑非笑。“現在嗎?”
“是!”來人是個四十來歲,操著涼州口音的文士,他聞言當即拱手道。“我家將軍說,戰局已然成定局,且讓兒郎們立功便是,如君侯這般,不如入城安坐!當然,若君侯有心督導戰事,不去也無妨。”
公孫珣不由和婁圭對視一眼,然后各自搖頭失笑,便是這個來請人的文士也跟著笑了起來。
話說,這片戰場上的漢軍三位主帥,理論上是平等的……這是因為什么左右五官中郎將,什么爵位,在代表了天子權威的節杖面前毫無意義。非要分個上下,那也只能說論資排輩,皇甫嵩年紀最大,大家敬重一下,唯此而已。
既然如此,為何此時皇甫義真又要擺出一副姿態,請公孫珣入城呢?
答案很簡單,這是要給朱儁讓功勞!
而公孫珣之所以和婁圭相視一笑,乃是他們對此早有準備。
實際上,還沒來到潁川的時候,此時應該留守大營,正隔岸觀火的董昭就在路上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董公仁當時的話很直接,也很簡單,那就是朱儁敗了一場,是需要功勞的,不然很可能會獲罪。而公孫珣卻不需要功勞,所以來到潁川后他應該等皇甫嵩出頭,趁勢讓出功勞。
前者好理解,后者又怎么說呢?
董公仁依舊給出了一個直指人心的解釋——此番平叛,不能做名義上功勞最高之人,也不能做得人心最多之人,否則必有后患!這個后患可能來自于野心家,也可能來自于宦官,甚至有來自于天子……但無論如何,都一定是有的。
對此,公孫珣認真思索后,卻是深以為然,并準備依照董昭的計策實行。
那么,讓功給可能會負罪的朱儁,就是為了不做功勞最大那個;而等到皇甫嵩牽頭,便是不做賺取人心最多的那個;至于為何還有身體力行去辛苦打這一仗,這就公孫珣本人一意堅持的了……畢竟他知道,在真正的明白人眼里,尤其是集合了無數豪杰的軍中,大家始終會明白怎么一回事的。
這仗不可能是白打的!真正的收獲不能只看功勞簿和大人物的人情!
總而言之,皇甫嵩的邀請,公孫珣和婁圭其實早有準備,不就是讓他入城,然后讓朱儁一個在外指揮嗎?
隨他去好了,鴟得腐鼠而已。
于是乎,公孫珣當即應許,然后便帶著婁圭、韓當,還有三百白馬義從,直接越過戰場而不顧,隨著這位皇甫嵩的幕僚往數里外的長社城而去了。
而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路上的時候,一邊聽著喊殺聲漸漸遠去,一邊感受著大火的余溫,同時還耳聽著婁圭與這名皇甫嵩的幕僚交談不斷,公孫珣這才知道對方居然也是個有來頭的。
“先生是故信都(安平國首府)令?”婁子伯好奇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