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黨錮既然已經解開,我也不瞞諸位了。”公孫珣搖頭道。“當日元杰先生出塞避禍,凡十余年一直是住在我家塞外別業的……四月黨錮既開,我人在洛陽,便第一時間寫信回去告知他并勸他歸鄉。只是,戰事連綿不斷,路途又遙遠,也不知道他有沒有收到信,又有沒有動身歸鄉,故此感慨而已。”
此言一處,王允、曹操等人固然是目瞪口呆,而荀爽卻是一聲長嘆,至于之前還倨傲無行的孔融居然是當眾潸然淚下,失態難言。
這里面是有故事的。
當年孔融讓梨,幼年便名揚天下,然而誰又知道,后來他的兄長卻拿一條命來償還這個梨子呢?
沒錯,當日張儉因為黨錮緣故,望門投止,不知道多少人因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其中一家正是孔氏。
張儉逃到魯國來到孔氏家中,本想是去尋孔融兄長孔褒的。但孔褒當時不在家,而在家的孔融卻只有十幾歲。于是乎,張儉猶猶豫豫,覺得對方是個小孩子,不大好藏在對方家里,便想離開。結果孔融看出對方的意思,毫不猶豫的將對方留了下來,孔褒回到家后自然也無話可說。
然而,等到后來事發,桓帝大怒,一定要嚴厲追究,事情來到孔家……官府卻根本無法評判到底算是孔融收留了張儉還是孔褒收容了張儉。于是兄弟二人搶著認罪,但最終由于孔褒是當家人,被朝廷直接下旨治罪殺頭!
所謂幼年讓梨,成年爭義,孔融名重天下……一方面是他的家世在這個經學為主的世道里堪稱當世無雙,一方面卻是他哥哥用性命給頂起來的,他身上有雙份的頂級名望。
至于說,公孫珣為何會感慨?
倒不是說他故意要扯出話題套近乎,而是說剛剛那一瞬間他真的很好奇……當日在遼東,張儉明顯是后悔了自己牽累了如此多人的,所以,公孫珣真的很想知道孔文舉心里有沒有后悔?
當然,這話永遠問不出一個答案來,甚至很可能孔融自己都不知道。
但是,孔褒畢竟已經身亡,事到如今,不管是真心爭義也好,還是為了延續和維護死去哥哥的名聲,孔融都必須要堅持某種立場和姿態。
“慚愧!”孔文舉抹去眼淚,果然是將傲氣藏了進去,并重新朝公孫珣行禮。“不想將軍居然是同志。”
同志……公孫珣雖然對這個詞匯有些發懵,但還是迅速理解了對方的意思,并重新回禮,雙方再無芥蒂。
“文舉原本在楊司徒(楊賜)門下做掾屬。”王允也是趕緊解釋道。“當日何遂高從河南尹任上被拜為大將軍,楊公讓他持名剌去祝賀,結果當時拜會的人太多,故此不及及時通傳……”
“哪里是拜會的人太多?”孔融當即甩袖子憤然道。“名剌已經到了那門子手里,他如何不知道是楊公的名剌,是我孔融來見?無外乎是彼輩自覺水漲船高,輕視于我……”
“那文舉兄是怎么做的呢?”曹操忍不住探頭好奇問道。
“我忍耐不住,奪回了名剌,直接回去了!”孔融當即昂然言道。
在場之人俱皆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