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珣忽然沉默不語,便是戲志才也突然閉嘴。
不是不能繼續推理下去,而是沒有意義,公孫珣現在還在去柳城的路上,談及數千里外的洛陽局勢毫無意義。而且再說了,此間的二人,其實都有些郁郁不平……之前一次出擊,乃是他們一君一臣一力為之,結果呢?出去饒了大半圈,什么都沒撈到,甚至可能因為是這次盲目出山,引來了劉虞,引來了趙苞!
所謂得不償失的典型,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得,只有失!
當然了,這也是公孫珣出現在此處的另一個重要理由,他和戲忠都想迅速結束這場戰爭,轉向去做大事!
“大將軍!”沉默之中,加了碎咸魚的湯已經煮好,那名部落首領親自乘了一碗熱湯端了過來。
“哦,辛苦這位頭人了,不知頭人是哪個部落的豪杰?”公孫珣不以為意的接過了熱湯,然后隨口問道。
話說,由于是集中騎兵倉促進軍,而軍中除了六百白馬義從與高順所部千人算是精銳中的精銳外,其余無論是各部雜胡‘精選’,還是各郡縣投軍的游俠、良家子的‘精選’,都屬于典型的有組織無紀律……所以,一日奔馳下來,除了前面的高順部和中軍的白馬義從沒有產生混亂外,其余大部分兵馬都失去了原本的行軍次序,而此時跟公孫珣本部白馬義從撞在一起的赫然便是一個公孫珣本人毫無印象的雜胡部落。
“呃……”這名部落首領一時手足無措,然后方才小心翼翼的報上名來。“不瞞大將軍,我們是十二俟汾部之一,小人因為自小腿比較壯實,所以便被喚做俟汾肱。”
大將軍、大人、小人,這種亂七八糟的稱呼只有邊郡雜胡才會胡亂使用,但反過來說,語言表述才是文字含義的基礎來源,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今這些低賤可笑之輩所用的語言,說不定會取代洛陽的雅音,成為更有生命力的表述詞語。
而就在這種亂七八糟卻又能讓人聽懂意思的言語中,公孫珣緩緩點頭,然后順勢想起了想起了這個部落的來由。
所謂十二俟汾部,乃是指遼西這邊以俟汾為姓的十二個雜胡部落……這十二個部落在之前檀石槐橫行草原的時期號稱自己是鮮卑人,但其實清楚他們底細的人都知道,他們祖上是匈奴人。只是當年匈奴兩分,有一個南匈奴部落不愿意去并州,也不愿意跟著北匈奴西遷,便引著自己的部眾來到了遼西附近安置,并漸漸一分十二,由此而來罷了。
其實,若是只是如此,倒還能稱得上源遠流長。只是這十二個俟汾氏部落為了生存,到處跟本地土著、鮮卑、烏桓通婚,血統早就亂成一鍋粥了。并且還因為自家十二個部落互不統屬,所以四面倒伏……用雜胡來稱呼他們,簡直不要太準確。
故此,之前讓那些部族首領入盧龍塞安撫之時,公孫珣根本沒有太在意他們。
至于此時公孫珣為何還能在塞外百族雜胡中想起他們的來頭,倒不是說他們的故事多么有意思,而是說俟汾氏這個姓太有意思了……俟汾是鮮卑話,翻譯過來是天王。
換言之,這遼西俟汾氏十二部雜胡,翻譯過來就是遼西十二天王部……這名字,想忘記也難吧?
當然了,更多的是時候,這十二部加上他們威武霸氣的名字,只是在充當笑料而已……十二天王部,加一塊才兩三千人,勉強自保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