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子,公孫珣立即便有些掛不住了,而徐榮佯做不知,只是趕緊調兵準備迎上。但是,原本就要負責渡河斷后的張文遠比他更快,其人見對方只有數百步騎,便干脆根本不調兵馬,直接引著尚未上橋的數百騎兵轉身迎上……然后輕松將對方刺于馬下,并逐散了當面那數百步騎。
不過有意思的是,稍傾片刻,得勝歸來的張遼居然又前來請罪——原來,殺了人之后他才知道,這個喚做李肅的董卓麾下軍司馬,居然是是來投降起義的!
據被俘的其部部屬聲稱,李肅乃是并州九原人,多有鄉人在衛將軍麾下,所以見到衛將軍后就立即動了投效的念頭。只是其人一開始以為公孫珣是要入城,所以便棄了其人駐守的北面洛城門,試圖往東面宣平門開門迎接,所以不免浪費了時間。而見到公孫珣轉向渭北后,復又匆匆追來,這才被誤會了。
公孫珣和徐榮面面相覷,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徐榮自去主持大局,而公孫珣安慰了張遼兩句,也只能純當這個李肅是個倒霉蛋,然后繼續全軍進發。
到了第三日晚上,公孫珣率部宿在了右扶風首府槐里城。
而到了這個時候,此地地方官在驚愕之余,態度也變得愈發尊重和配合起來,甚至已經隱隱有主動協助之意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七八千騎兵過了長安卻沒有受到長安中樞的阻攔,這最起碼說明朝廷的態度是中立的!
而自去就說了,這些地方官員,是依附于朝廷體制的,所以拋開少許有自己想法的人,真正能夠影響他們的,只有現實的暴力和朝廷的大義這二者而已,
公孫珣帶著部隊而來,天然占有了第一個,而過了長安后,這第二個事物也漸漸從董卓手中滑落,并轉入到了我們的衛將軍手中。
而此時,董卓還根本不知道他究竟丟了什么東西。
五月二十四日傍晚,公孫珣來到郿縣,公然入駐了縣城,卻沒有連夜去傳說中的萬歲塢,也就是郿塢堵截董仲穎……不過,他這個打草驚蛇的計策并沒有成功,不是董卓保持了清醒,知道這時候離開郿塢就是個死,而是董太師甚至根本就不相信公孫珣兩者七八千騎兵來到了他家門口。
當然,第二日上午,在城中休整完畢的公孫珣引七千騎兵來到郿縣郊外的郿塢之下后,也就由不得董太師不信了。
夏日浮華,天干物燥,渭水北岸五六里的郿塢外,公孫珣與董太師再度當面相對,這一次,二人之間連一條黃河都沒了,只有空中令人浮躁的悶熱空氣而已。
“告訴他!”公孫珣抬手喚來一名嗓門大的侍從。“他大勢已去,但念在多年相識份上,此時若降,我便只殺他一人!”
侍從聞言,疾馳到塢堡的高墻之下,然后揚聲傳話。
“射死他!”董卓立在高達七丈的塢堡墻上,雙目充血,雙全緊握,直接冷冷下令。
周圍守軍不敢怠慢,亂箭而下,將勸降之人射死在了墻下。
公孫珣不喜不怒,只是瞥了眼那足足七丈高同時七丈厚的城墻,直接下令全軍立壘扎營,準備長期圍困。
這里必須要多說一句,董卓的萬歲塢,也就是郿塢,雖然防守嚴密,物資充沛到過剩,城墻也高大厚重到讓人產生不起攻擊**的程度,但它畢竟只是一個塢堡。其周長不過三四里而已,里面也只有三千士卒外加一兩千仆從之類的人,而且其中還有七八百人乃是從民間甚至宮廷搜羅的漂亮少女。
實際上,賈詡對董卓徹底失望就是源自于這件事情——他以為董卓安頓好郿塢的事情就會回長安,卻不料對方的雄心壯志墮落的如此之快,當天下其他英雄都在軍隊里兢兢業業的時候,這位一度靠著軍事壓得所有人喘不過氣來的董太師卻居然扔下前線的部隊,在后面搜羅美女?!
然后,久久不愿動身!
所以說,董太師在前線輸的不冤……或許將來說起弘農那邊戰事的時候,一定會有人說是因為董卓手下這么多人做了叛徒的緣故,也一定會有人說是因為他的女婿無能無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