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仔細想想,這一番亂局下來,除了陶謙威壓了整個徐州以外,無外乎是薛禮跟臧霸換了個身份而已,所謂正牌國相淪為州界上的盜匪,而州界上的盜匪搖身變成騎都尉……只能說亂世之中,徐州格外歲月靜好了。
當然,跟陶謙這個老頭子在徐州的小打小鬧不同,天下楷模袁本初在兗州的動靜,那才叫驚天動地。
其人既然下定決心要與公孫珣一決雌雄,便忽然發動,先是在虎牢關下以敗軍之名強行兼并了張邈、張超的部隊(這就是徐州亂局的導火索),然后復又攜大軍逼迫兗州其余三路諸侯,也就是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以及東郡太守橋瑁,一起往東去攻泰山百萬黃巾……美其名曰救助青州。
而可笑的時,百萬泰山黃巾面對著已經有了些戰爭經驗的十萬關東聯軍,倉促難敵之下,只能一分為二,一面渡過黃河試圖往平原而走,一面直接東面往青州腹地而去……總之,青州六郡反而因此大亂。
話說,這一舉動的連鎖反應是很大的!
其一,東郡太守橋瑁被袁紹以戰事不利,放縱賊軍入青州的名義給當眾處決,而兗州刺史劉岱因為與橋瑁有私仇,所以非但沒有維護自己州中的這位一郡太守,反而加以迫害,故此幾乎是立即失了兗州人心……到此為止,坐擁強軍的袁紹幾乎在實際上吞并了富饒而又人口眾多的兗州。
其二,臧霸就是這個時候被陶謙引入瑯琊,防御泰山黃巾的。
其三,青州之前剛剛死了刺史,本土六郡之中除了一個北海相孔融有些威望,似乎能收攏人心外,其余并無什么強人,實際上,即便是孔融也很快在軍事上原形畢露……無奈之下,青州各郡國各自為政,只能分別向周邊強軍求援。
于是乎,接下來,袁本初放還了自己已經控制地區的部隊回鄉秋收,然后親自都督其余諸侯(韓馥、劉岱、鮑信)的六萬大軍,進入濟南,并迅速掃蕩了近三十萬喪失根據地的二次黃巾,得到了大量人口和兵源。
而與此同時,得了印綬,被袁紹表為渤海太守的公孫瓚也引兵南下,以騎步兩萬之眾在平原境內大破黃巾軍二十萬,并順勢吞下了人口百萬的青州第一大郡平原……其人一時在河北風頭無二,甚至有傳聞說,公孫瓚得了其弟公孫珣的默許,要南下并吞其余青州五郡,而公孫珣不日將回師親自吃下冀州韓馥所領其余四郡!
屆時,公孫氏自然全取河北。
當然,也就在這個時候,衛將軍公孫珣討董功成,臨未央而并吞三輔的消息忽然傳來了……天下人心震動之余,卻也打破了某個傳言。
最起碼,韓馥是不用擔心公孫珣短時間過來吃掉自己了。
但是,且不說公孫珣如何獨領風騷,威勢加于海內……現在的問題在于,時局到了這個地步,是得了區區兩郡,卻坐擁兩百萬人口,實力堪比幽州一整州的公孫瓚能停手呢?還是連環計施展到絕妙時機的袁紹能停手呢?又或者是覺得自己實力天下第一的袁公路能停手?
便是陶謙、劉表、劉焉、韓馥這些人,你讓他們交出地盤,遵從未央宮那邊發來的旨意,他們會聽嗎?
不要說他們不聽了,即便是這些人中間有人真的想脫身,可那些追隨他們,然后因為中樞崩潰而獲得了本土政治權力的州郡士人、豪強,恐怕也不會讓他們聽的。
天下割據之勢,從表象到內里,都已經完全不可逆的形成了!
而在未央宮前聲稱要鞭笞天下的衛將軍,想要真正威加海內,就只能拿出刀子來,一個個的去跟這些人講道理。而偏偏所有人又都明白,公孫珣貼身的刀把子,苦戰了一年,刺穿了幾千里路,磨損的太嚴重,短時間內是沒法拿出來跟他們講道理的。
而且,關中那邊一團亂麻,也不是輕易可以安穩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