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人沿途走來,初時嚴肅緊張,但越走越快,越走越輕松,等來到城北那座三層土壇之前后,眼見著四面八方皆為燕軍,入目所見皆為燕土,官吏軍將皆為燕臣,卻是紛紛揚揚,徹底無虞,至于心胸開張,再無疑懼。
同樣沒了多余念想的還有站在臺上的天子劉協,其人恍惚之中,遙見何止數萬人馬,俱為良臣虎將,忠臣勇士,其中多少堪比蕭何、張良、韓信、衛霍之屬,卻皆是燕國之列,而這卻只是燕國的一部分臣屬罷了……也是徹底放下了最后一絲念想。
下午時分,大隊人馬來到禪讓壇前,先是兵馬士卒紛紛環繞四面列陣;然后是白馬義從紛紛持械占據接管壇上壇下,以做儀仗;接著,燕國重臣、大將紛紛登壇替下所謂‘漢室公卿’,軍將官吏也迫不及待自按品級環繞受禪臺立定……等到最后,自然是燕公本人在萬眾矚目之下,扶著那柄斷刃緩步登臺向上。
到此為止,燕公第二次公開違背了禮儀,他沒有在地上、一層、二層依次三辭,而是一次都不做推辭,直接登上了受禪臺的第三層,與漢帝相向并列。
對此,漢帝也好,立在二層與三層中間主持儀式的士燮也罷,還有下面無數燕國文武,也都無一人再此時再做多余之事。
實際上,雙方立定后,士燮毫不猶豫,立即從身后司馬懿手中接過早已經備好的天子十二旒冕,雙手以木盤相奉,捧著來到二層最高的一層臺階前,并下跪于三層那二人之前,雙手高高舉起,呈上此物。
漢帝同樣沒有猶豫,直接便要取來為身前之人加冕。
“陛下下去吧!”就在此時,一聲不吭登上壇來的公孫珣忽然開口,揚聲以告。“此事孤自為之。”
今日風云變幻,此地又是專門尋來的開闊之地,聲音既出,立即傳遍壇上壇下,而饒是今日所有人已不做多想,此時聞言,卻還是忍不住為之愕然,繼而微微騷動。
不過,劉協到底是個聰明人,反應卻也迅速,其人當即應聲:“燕公之勢本自為之,自可好自為之。”
言罷,年輕的漢帝立即解下自己的十二旒天子冕,然后下得三層,來到二層與三層臺階上,將天子冕交予身側的候在此處的馬岱來持,并肅立相侯,卻又如釋重負。
而公孫珣望著身前士燮跪捧的天子冕,倒也不急捧起,而是扶刀睥睨左右,望著略顯騷動的臺下繼續揚聲以對:
“適才漢帝有言,孤今日之勢,本自為之,故可好自為之!此言差矣!因為一人之力,焉能翻天轉地,立燕覆漢?孤今日之事,實乃諸君共成!至于孤身前之冕,看似是巧匠數人,一月而成,實乃諸君砥礪十載,與孤瀝血共制!”
臺下旋即整肅,并在呂范、公孫越、賈詡、公孫定這四個立在二層之人的帶領下俯首盡力一躬,以作應對。
“所以說,孤今日加此冕,當然要謝漢帝,卻更要謝今日身前諸君!”天高云動,大風漸起,等到臺下諸臣工起身,公孫珣單手扶刀摩挲不停,然后繼續奮力揚聲昭告四野。“并謝此時鎮守四面天下的燕國數十萬官吏、士卒!謝凡十余載,為孤前驅馬下,死不旋踵之英靈!當然,也要謝家母傾家助力!謝孤兩位恩師授德授力!”
言至此處,其人微微頓挫,卻又忽然失笑,左右環顧:“也謝孤之敵手袁本初!謝孤之舊友曹孟德!謝孤之義弟劉玄德!更要謝自喪亂以來,十五載紛紛為氣節死、為理想死、為道德死的所有英靈!”
夏風烈烈,竟有朔風之勢,而北面山陵巍巍,南面舊都逶迤,天地間除風聲、回聲外卻再無余聲。
“當然了,更要謝自三代以來,開天地立華夏之所有英烈!”言至此處,公孫珣方才悠悠而嘆。“因為孤今日之語,正是想借諸君之口傳于四海天下,正所謂天命人成,故人定勝天!夏商周秦漢燕,山河社稷一脈相承不斷,靠的便是喪亂之時,總有英雄豪杰奮臂而起,不計犧牲……諸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孤今日不拜漢帝,只拜天下士民;不祭天地,只祭英靈!如此而已!”
言迄,其人直接錯開兩步,朝壇下俯首大拜一禮,然后便從容起身,回到早已經雙手顫抖的士燮身前,取下公之冠冕,然后自捧天子冕加于發髻之上,再加玉簪以定,方才扶刀振袖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