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還得考慮一下,是否支持目前的頂頭上司改個稱號。
雖然同樣是管理員,可太后和女帝的身份截然不同,甚至影響深遠,對于這些歷經三朝秦、楚漢、西漢的老臣們而言,深知一個全新的政體會帶來多大的變化。
自秦始皇開始,結束了百年戰國割據一方的混戰局面,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出現,打破了原來的固有思維,讓人們看到了新世界的方向。
畢竟,就算是孔子這樣的圣人,游歷諸國,最終的夢想也是“天下大同”。
不管他的理想國是什么樣的,但至少所有人都明白,一個天下大同的盛世,絕不可能是諸侯林立的戰國時代。
就連當初一心追求復立韓國的張良,到后來卻成了力阻劉邦分封六國諸侯的關鍵人物有興趣了解的可以搜一下筷論,而當初打著興楚滅秦旗號的諸侯們,最終一統歸漢,而劉邦在政權穩定后,和呂雉將異姓諸侯王一一剪除,為的就是鞏固劉漢的中央集權,保證國家的統一。
到劉邦晚年,眼看著無法廢立太子,又擔心自己死了呂后奪權,便與劉氏諸侯王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一個統一的國家,安穩的政局,才能讓百姓恢復生產生活,免于戰亂之苦。
因此,哪怕大漢君臣口口聲聲推翻暴秦,廢除,可骨子里的政權體制和律法依然悄悄地繼承下來,并加以完善。
而如今,新的挑戰又出現了。
在此之前,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時期,不是沒有過太后臨朝攝政,執掌大權的先例,畢竟誰也沒法保證繼承者都是成年人。
可太后畢竟是太后,終有一日是要還政給皇帝,傳承血脈體系依然在帝王一脈。
若是太后成了女帝,那這以后皇位傳承,就不僅限于皇子,而是包括了公主在內,其中可能產生問題就更多更復雜。
單論能力,呂雉自然比劉盈強出百倍,論起功績,她當女帝也沒什么問題。
問題就在于在她之后的接班人。
若還是劉盈,只不過將皇帝降職成太子,等到呂雉過世后繼續接任,群臣也沒什么異議,反正大家都心知肚明,真正的大老板是誰,人家樂意換個名頭,你個做臣子的還能有什么意見
可現在看來,呂雉顯然并沒有將劉盈列為繼承者來考慮,那么這大漢皇室,以后姓劉還是姓呂,猶未可知,就成了群臣心頭糾結成的團,壓著沒法痛快地響應請立女帝之事。
畢竟,目前朝堂上站著的,絕大多數還是跟著劉邦打江山的老兄弟們,眼看著這江山要改名換姓,心里那道坎總沒那么容易過去。
可大臣們還在糾結的時候,諸侯王先動了。
第一個上書的是齊王劉肥,主動要求將城陽郡劃歸魯元公主名下,說自己身為庶長子,當初得到先帝厚愛,最早分封諸侯國時,得到了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最富庶的齊國為封地,而如今魯元公主護駕有功,卻只有幾座城的封邑,特以一郡之地為贈,以全兄妹之情。
此外,在給呂太后的奏折中,不光大表忠心,還隱晦暗示,無論如何,他都尊呂雉為嫡母,愿以母后馬首是瞻云云
就差直說母后你想當太后還是女帝,兒子都是你兒子,指哪打哪讓干嘛干嘛,活著就好
劉邦的八個兒子里,也就劉肥成年了,其余幾個還都是幼崽。
其中四子劉恒比張嫣大一歲,如今不過九歲,帶著母親薄姬在最遠的代國就藩,可以說是最忠厚老實與世無爭的一對母子,在原來歷史上的呂雉眼中存在感極為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