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夠小心夠謹慎,求生欲滿滿的,可還是扛不住天降黑鍋,砸得他完全措手不及。
好在背鍋的不止他一個。
聽說還有去看太學書院典禮的劉濞,當場被請去面圣,直接被擼了吳王的名號,繼承了他爹的合陽侯爵位,反倒是他那剛剛下葬的老爹,得了個追封成了代頃王。
至于大哥劉肥就更慘了,聽說“七王之亂”他家就占了四個,其中一個現在還是在吃奶的小娃娃。
結果大哥不光將自己的封地送了一郡之地給魯元公主做封邑,還不得不將自己的兒子們都送去長安讀書,也跟做人質沒什么區別了。
就這樣,最后還因為他的一個寵姬的兄長強占民田害了人性命,被告到了太后面前,太后一怒之下,又削了他三郡之地,讓他回去整頓吏治,若是再犯,恐怕連齊王之位都要保不住了。
劉恒看完這些消息,擔心之余,也有幾分安心。
雖然看起來十分嚇人,可相比父王當初清除開國攻城異性諸侯王的手段,呂太后簡直仁慈到家了。
看看那些連求“全尸”都不可得的諸侯王,動則被誅三族烹肉羹的功臣們,消減封地,罰點俸祿,那能叫事兒嗎
就現在那些封地,多少是荒無人煙的野地,真給得多了,守都守不過來,還得想辦法安民濟民,沒一點省心的。
封地小一點,俸祿扣一點,都不要緊,只要能活著,安安穩穩長大,娶妻生子,已經是劉恒最大的期盼了。
至于長安他更在意的是隨著使臣和快馬們送回來的“元紙”和紙書,還有他們提及的太學書院。
在父皇過世之后,母后執政,居然沒有繼續去修繕皇宮,修建長安城,反而先在城外修了這樣一座堪稱“宏偉”的太學書院,吸引了全天下的學士們不遠千萬里奔赴長安。
這本身就是一樁奇事。
父皇劉邦不愛讀書之名,天下皆知。
太子飽讀詩書,仁慈寬厚,品德尚佳,在諸位兄弟中也頗得人望,若不是呂后昔日替劉邦出手算計功臣和異姓王時手段狠辣,有這樣一位兄弟繼承皇位,真是其他兄弟的福氣,至少不用擔心自己會因為曾經有過皇位繼承權而被斬草除根。
可現在劉盈主動提出禪位給太后,劉如意變成了戚如意被滅戚氏滿門,稍微懂事的兄弟就不能不怕了。
然而太后居然根本沒動手,哪怕劉肥在她眼皮子底下蹦跶那么久,也只是被削了點封地,罰了點錢,送兒子去讀書當人質就沒事了。
太后似乎并不急著登基稱帝,而是穩扎穩打地收攏民心民意,收回諸侯封地,樹立自己的權威,培養自己的人手,按照這樣繼續走下去,要不了幾年,這普天之下,讀書人稱頌的是太后的知人善任,將紙張書籍普及民眾,讓更多寒門學子得以讀書上進。
普通百姓則會對分田減稅讓他們吃上飽飯的太后感恩戴德,而不記得這曾經是劉氏的天下。
劉恒不由打了個冷戰,視線落在了那潔白的元紙上
“土豆,在長樂宮試驗田畝產兩千余斤,蒸煮烤皆可,即可為菜,亦可為飯,兩畝產出,便可活一戶五口之家,且無需上等良田,沙地旱地亦可種植”
代國的土地貧瘠,只能種些高粱和小麥粟米,產量極低,五口之家便是有百畝田地,一年到頭勞作不休,三十稅一的情況下,也只是堪堪果腹,還不敢說完全溫飽。
可換了土豆,只需要兩三畝地,便可養活一家人。
如此,他們便可敢再多生孩子,多分田地,有更多的人手干活,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