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總算送走了舅舅,安撫了母親,就開始看從長安送來的快報。
他總感覺,有哪里不對。
劉邦的八個兒子里,除了七子劉長八子劉建是在劉邦白登之圍后所生,如今還是什么都不懂的三歲小兒,可在劉邦去世的前一年,感覺身體不行了的時候,就封他們為淮南王和燕王。而五子劉恢被立為梁王,六子劉友被封為淮陽王,都是上等的封地。
只有劉恒,是繼承了劉邦那位打了敗仗逃跑被降王為侯的弟弟劉喜的封地代國。
這地方對于匈奴來說,跟自家的菜地糧倉沒什么區別,缺錢缺人缺糧了,就過來轉一圈打劫一番。
連劉邦御駕親征都被困白登山差點沒了性命,代國如今這歲的藩王想抵御擁有三十萬控弦之士的匈奴大軍,基本上跟白日做夢沒什么區別。
所以劉恒過來之后,就謹守著“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無比乖巧老實地蹲在王府里讀書習字,除了要求薄昭帶人定時巡守之外,對官員和百姓都沒什么要求。
甚至連代國的賦稅,他也主動降到了三十稅一,反正代國原本的良田就少之又少,相比而言,牧場的性價比更高,劉邦派他來代國就藩時,就大手一揮給他免稅十年,以彌補前一位代王劉喜留下的爛攤子。
所以如今的代國,小國寡民,在匈奴和大漢正處于和親蜜月期,刀兵不興的時候,日子還過得去。
劉恒完全按照父皇的要求和指示去做,有這樣的成績,自我感覺還不錯,大有便是蕭何張良來此,也不過如此的驕傲。
可等他看完長安城傳來的消息和下發的政令后,竟有種恍恍惚惚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
他是在高祖十一年受封代王,在劉盈繼位的時候帶著母親和舅舅前去封地就藩,到現在還不到兩年的時間,長安城竟然發生了那么大的變化
太后專權這事兒,父皇還在的時候就有預感,幾次想要易儲另立太子,除了因為戚夫人得寵劉如意“肖”他之外,也有擔心在他死后,無人能夠轄制呂雉,最后導致呂氏專權,壓制皇權的局面。
然而那時已經晚了,呂雉的勢力已成,不僅是呂家兄弟掌握兵權,還有呂雉的妹夫樊噲手握重兵不說,還是在韓信、彭越、英布等開國猛將死后僅存的猛將,劉邦臨死前甚至讓陳平周勃去捉拿樊噲,以謀反之罪將他鏟除。
可陳平擔心被呂后報復,猶豫再三,這時間一耽擱,就聽到了劉邦駕崩的消息,于是便將樊噲解綁,完好無缺地送回長安,劉邦最后的掙扎也徹底落空。
所以當他看到由張良出謀劃策,請出了連他自己都沒請出山的“商山四皓”為劉盈保駕護航,就知道自己動不了這個太子了。
他只能盡快給自己那幾個小兒子封王封地分錢,給劉如意安排了周昌為相,趕緊打發去封地,離得呂后越遠越好。
然后抱著戚夫人唱唱鴻鵠歌,感嘆一聲“橫絕四海,當可奈何”,便撒手而去。
對劉邦來說,他已經盡自己所能給予幾個兒子封地,至于身后之事,他努力過,失敗了,也就這樣了。
對于劉恒來說,原本和母親就不受劉邦看重,在宮中完全是小透明的狀態,薄姬原本是魏國魏豹的姬妾,在劉邦滅魏后被送入漢王宮中,一直小心謹慎地服侍呂后,從不主動往劉邦跟前湊,劉邦也不喜她的性子,寵幸的次數之少,在夫人中可以排到最末。
可就算這樣,薄姬有了劉恒,還能在后宮保住自己,在劉邦死后得到呂雉恩準帶著弟弟舉家隨兒子就藩,過上自己當家做主的日子,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誰能想到,這種日子,居然這么快就到頭了
那神諭中提到漢文帝劉恒時,他們母子不但沒有欣喜之情,反而如聞霹靂。
在呂雉母子死了以后,知道自己能當皇帝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可呂雉母子都安然健在,顯然還活得很好的時候,被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未來皇帝那跟天降黑鍋下刀子雨一樣,都是要命的。
哪怕他在得知因為“戚”如意謀逆作亂,導致劉盈病重,不能上朝聽政,由呂太后親自臨朝聽政后,第一時間就上表問安,還恭恭敬敬地學著大哥二哥請太后稱帝,以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