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她明白,只要分封制存在,諸侯王存在,那么地方諸侯與中央皇權之間的矛盾就會一直存在。
強干弱枝時,諸侯王自然會奉從中央,而中央皇權也會設法削弱諸侯勢力,鞏固中央政權。
可一旦主弱臣強,形勢倒轉,他們便會趁虛而入,尤其是劉邦分封的還是同姓諸侯王,這些原本都是擁有皇位繼承權的諸侯們,豈能錯過問鼎天下的機會
這對矛盾,是從分封制定下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存在,只能因為情勢變化而短暫平衡,卻會隨時崩潰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就算呂雉現在殺了劉濞和劉肥父子,還有其他的諸侯王存在,起異心謀反作亂那只是早晚的事,根本無法杜絕,就算換了呂氏上臺,呂姓諸侯王,也不會甘于自守一地,同樣免不了紛爭。
所以呂雉在正式臨朝執政后,不急著稱帝,先種地,讓百姓能夠吃飽,能夠安穩生活,繁衍生息。
然后才開始辦學開蒙,逐步削減諸侯王勢力。
從劉濞到劉肥,她是真的一步步在推行郡縣制,通過辦太學教育和選拔出的人才,天然就站在她的立場上,按照她的想法去治理地方,這樣才能夠讓朝廷政令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而不似秦始皇當初大刀闊斧的改革,直接將全國改郡縣制后,卻沒有相應的人才和官員來貫徹他的理念,仍是沿用六國貴族治理一方,不僅是政令無法通達,而且給了六國貴族死灰復燃的機會。
一個政策的好壞,不僅在于制定政策的初心和目的,還在于執行的人員和力度。
就好似開國以來的休養生息之策,劉邦和呂雉一直推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田租稅率也從開國是十稅一降到十五稅一、乃至如今的三十稅一,可以說史無前例,甚至連后世也未必能做到如此。
可在另一方面,真正能歸他們管轄收取賦稅的,也只有關中之地,其余的地方都被劉邦分封給諸侯,諸侯王的確對朝廷按照三十稅一交稅,可轉頭他們對內收稅,別說十稅一,高達五成的都有。
農民種地養活不了自己,最終只能賣田賣屋,淪為佃戶。
田地被豪強貴族買去之后,他們和諸侯勾結,交給朝廷最低的稅率,養著自家的兵馬,自耕農成為佃戶后,隱于諸侯貴族戶下,就朝廷能夠收稅的人越來越少,收不抵支,自然就開始走下坡路。
如此中央逐漸衰弱而地方靠著吸血強盛起來后,不去謀反奪權那簡直就成了圣人。
而現在,諸侯王的后代們,從小到大,都將在長安城的太學里,受教十二載,學的是朝廷典章律例,習得是禮法道德修身養性,跟其他人一樣成為大漢官僚體系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自成一國的諸侯。
這,才是呂雉真正的目的。
劉邦殺人還得誅心,呂雉如今不殺人了,只修心,還要以“德”服人,這讓張良如何不服
當初替她謀劃保住太子之位時,張良是出于保住朝綱和禮制,太子是嫡子,并無過錯,只是仁厚心軟,劉邦就單憑著寵妃戚夫人的哭求易儲,對于任何一個遵守禮法的大臣來說,他要破壞的不是太子的地位,而是整個國家的傳承禮制。
如今,張良才是真心實意地佩服呂雉,也徹底放下了反對女帝當政的念頭。
嗯,他其實也曾想過勸呂雉繼續輔佐劉盈,就算劉盈心軟無能,但只要他聽話,真正執政當權的不還是她嗎
反而是她自己稱帝,改立魯元公主為皇太女的話,等于要向世俗理念和朝臣諸侯乃至所有男子發起挑戰,一個不慎,就是身敗名裂的結局。
現在他才發現,原來是自己格局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