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跟隨魯元公主出征的親兵,其中校尉以上武將大多出身勛貴家族,都聽從她的吩咐,安排家族分支遷往邊城定居。
一開始各家族都是將族中的孤寡貧弱分支子弟打發出去,既能夠響應皇太女的號召,賣個人情,又能夠甩掉這些“包袱”,讓他們自力更生,可謂一舉兩得。
誰也沒想到,這些被分出去自生自滅的子弟,到了邊城,反而成了搶手的人才。
魯元公主在擊退匈奴后,就開始修筑邊城,呂雉亦下旨在復設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西河郡、定襄郡,護衛長安,使長安以北有屏障可依,不再受匈奴騎兵的威脅。
遷往五郡之地落戶的百姓,授田倍于漢中之地,然而因五郡之地多年被匈奴侵占,良田荒蕪,野草叢生,就算有再好的優惠政策,百姓們也不敢去定居。
魯元公主見狀,就干脆讓軍中受傷和年紀大的士兵和一些輔兵就地退伍,若愿意留在五郡的,便可授田分地,還附送糧種和農具,外加一匹從匈奴人繳獲的馬。
無論是他們以后種地還是養馬,軍戶都可減半,養好的馬若是繁育后代,可由養馬監高價回購,以保障他們的退役生活。
若是不愿留在五郡,便贈以路費和錢財,送他們歸鄉。
大部分退役的老兵都留在了五郡,就算回鄉,也是將家人接來五郡定居。
他們在軍中見識到皇太女的英明神武,傳說還有天兵天將相助,才能讓匈奴兵在大舉進犯之時忽然內亂,倉惶退兵,引起嘩變,方有此役大勝之局。
那個時代,從軍打仗,幾乎是九死一生,他們本身在家中就是被放棄的一個,才會服兵役入伍。
皇太女給了他們一個如此優厚的選擇,他們也愿意相信皇太女會帶人守住五郡,擊退匈奴,那五郡以后絕不會比他們的家鄉差,能夠在這里輕輕松松分得數十畝田地,還有白送的糧種和駑馬農具,等于是給他們一個安居的機會,若是錯過,以后絕不會有這種好事再落到他們身上。
只是老兵們多不識字,這一下就有上萬人退役,分散到五郡之地,還需要不少的人手去辦理授田落戶,劃分村鎮等事務,魯元公主本將這些事都交給劉盈。
劉盈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忽然收到這些勛貴世家分派來的分支子弟,哪怕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可畢竟是大族出身,再窮再落魄也大多知書識禮,正好就被他抓住幫忙做事。
這些地方本就是個空架子,所有人都是從零做起,忙忙碌碌地做完事,就懵懵懂懂地收到了皇太女派人送來的任命書。
就按照他們安置退役老兵和匈奴俘虜所劃分的村鎮,歸屬新設的郡縣后,魯元公主干脆按照他們的表現,挑選出表現出色統籌能力強的人為縣令,其他的縣丞縣尉,功曹主簿等等,都讓縣令自己招募安排。
如此一來,這些原以為被家族放棄的子弟,趕鴨子上架忙了幾個月之后,搖身一變,竟然成了正式的朝廷官吏,反倒比那些留在長安城中一事無成的同族兄弟們領先一步。
其中最出色的一人,倒不是來自長安的勛貴子弟,反而是主動帶著鄉親來五郡落戶的,姓竇,名長君,正是竇漪房的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