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亨則北上靈武,自行登基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任用郭子儀和李光弼討伐叛軍,歷經七年多,方才結束安史之亂。
這場戰亂,使大唐盛世自此由盛轉衰,中原地區遭遇空前浩劫,舊唐書中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杜甫亦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從此之后,邊疆不穩,藩鎮坐大,唐王朝再也沒有開國三代的輝煌戰績,反而一步步衰落下去,加上重用宦官佞臣,甚至連皇帝的廢立更迭都握于宦官之手,最終使統一的大唐王朝,再次走上了割據分裂,混戰不休的戰亂時代。
天下興衰,百姓疾苦,皆由一人起
看到天幕畫面漸漸淡去,武則天冷冷地下令“將李隆基帶來見朕還有命他父也一并前來請罪。”
李旦在退位后改名武輪,從皇嗣降為相王,和子侄們一起被囚禁于冷宮之中,先后被武承嗣和宮女韋團兒構陷誣告,早已如驚弓之鳥,連自己的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被秘密處死都不敢聲張,權當無事發生。
就這樣小心翼翼茍著,誰能想到一個霹靂下來,竟然會有天幕直播未來的“安史之亂”,竟然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成了未來的“唐玄宗”,當場就將他震得頭暈眼花,干脆想昏死過去算了,結果還是被女皇派人將他們父子帶去面圣。
看著才到他胸前的兒子小心地拉住自己的手,李旦欲哭無淚。
李隆基卻小小聲地安慰他說道“父王不必擔心,那天幕之說不知是真是假,反正父王和兒臣絕無對女皇陛下不忠不孝之心,陛下若是不信,兒臣愿剖心明志,絕不連累父王”
李旦一陣心酸,伸手摸摸他的頭,長嘆一聲,道“你我父子一體,便是要剖心明志,也當是為父之事。你還是個孩子啊”
“孩子”武則天俯瞰著跪在階下的李旦父子,聽到那個小小少年緊張卻又堅定地否認有“謀逆”之心,甚至鼓足勇氣說愿意剖心明志,以死相報。
天家無親情,也沒有什么真正的孩子,這一點,她比誰都清楚。
可面前這對父子,是她的親生兒子和孫子,卻已變得面目模糊,僵硬的肢體和絕望的表情,仿佛站在他們面前的不是與他們骨血相連的親人。
這就是她的兒子,完全不像她的兒子,反倒是那個孩子,被天幕神諭預言為敗壞大唐的李隆基,明亮的眼睛和堅定的神色,倒是有幾分像她少年時的模樣。
她不禁想起之前武承嗣千方百計想要謀求皇太子之位時,狄仁杰勸諫她。
“姑侄和母子哪個關系更親密陛下若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后,依然可以配享太廟,由您的子孫世代傳承。若是侄兒為太子,微臣從未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太廟,世代祭祀的。注1”
她如今已有七十二歲,壽數已超過了高祖李淵,更不必說五十多歲就過世的李世民和李治父子,年齡最小的女兒太平公主如今也有三十歲,哪怕自覺身體康健,耳聰目明,但也到了考慮繼承人的時候。
可侄子和兒子都如此不靠譜,孫子又被天幕預言成導致未來大唐衰敗的禍首,就讓她不得不重新考慮。
“陛下”李旦跪了半天,都沒聽到母親對自己的懲罰,忍不住抬頭望去,卻正好對上她失望的眼神,不由一個激靈,再次低頭告罪“兒臣不孝,教子無方,還請陛下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