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王送出的密函,果然如崔玄暐所料,根本沒掀起什么水花,就無聲無息地消失在神龍衛的手中。
人們看到女帝嚴懲酷吏,清查貪官,都拍手叫好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些人的處罰,是經由神龍衛調查后交給大理寺判處。
從與高宗李治并稱“二圣”開始,武則天就在著手掌控一支屬于自己的力量,她跟過太宗,在十幾歲時,就已經明白,對付烈馬,講不通的時候就要用匕首。統治一個國家,亦同此理。
哪怕陳曦再跟她講“得民心者得天下”,她亦忘不了太宗是如何從玄武門中走上帝位,若無重兵在手,那些謀逆叛亂的李唐皇族,早不知多少次將她拉下帝位,千刀萬剮。
天家無骨肉,自古如此,她也不例外。
她不想看陳曦可以的李顯的上位和暴斃經歷,既是不想浪費民心值在這個蠢兒子身上,也是不想看到自己是怎么落到被這個蠢兒子趕下臺的。
無論是生前被篡位奪權,還是死后被清算,對她而言,知道還不如不知道。
只要現在她斷了李顯的繼位機會,換了太平為皇太女,那就徹底改變未來,那些事都不可能再發生,又何須在乎原本的歷史上結局如何。
可就算這樣,看到打著“廬陵王”名號發出的那些密函,武則天都為這個蠢兒子有那兩個又蠢又壞的妻女感嘆,偏偏這兒媳還是當初李顯自己挑的,李治當初曾經想選博陵崔氏女做兒媳,結果被人拒絕了,一怒之下發了禁婚令不說,還選了五姓之外最有名望的京兆韋氏做兒媳,結果誰能想到,千挑萬選,選出這么一位心比天高的主兒。
她讓張柬之負責盯著李顯,命神龍衛將從韋氏聯系過的人手中收回的密函,都交到李顯的手中,讓他自己看著辦。
李顯看到那些密函上熟悉的字跡,清晰的廬陵王印信,整個人都傻了。
從揚州徐敬業起兵,到宗室瑯玡王李沖、越王李貞起兵,都打著“反武興唐,匡復廬陵王”的旗號,可這不但沒讓他感覺到安慰和希望,反而惴惴不安,每次長安來使,他都怕的要死,害怕是像當初去見二哥李賢的使者一樣,送來一杯毒酒。
不知多少次,他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痛苦得幾乎想要自盡時,是韋氏安慰他,“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既然還能活著,為什么要自己尋死呢說不定哪一天就熬出頭了”
李顯對她的不離不棄,同甘共苦深為感動,也立誓若有重見天日之時,絕不辜負于她。
韋氏自己知道,因為李顯那一句渾話,說要將帝位送給韋玄貞,結果不光是她的父母被流放后逝世,四個兄弟也陸續被殺,她在這世上,除了李顯之外,再無可依靠之人,而女帝之所以留著她的性命,也全是因為李顯,若他死了,下一刻就是她的死期。
所以她決不能讓李顯死去,甚至要讓他感激她,信賴她,兩人牢牢地綁在一起,她才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然而當女兒“重生”回來后,她也被夢中的“提示”刺激著,迫不及待地提前開始“反武復唐”大業。
只是她沒想到,她的“大業”,尚未開始,就已經被掐死在了萌芽狀態。
她只想著那些“忠臣義士”都是擁護李唐的鐵桿,想著當初他們都六七十歲了還肯擁立李顯復位,那么現在正當壯年之時,應該更有勝算才對。
就連李裹兒都毫不懷疑張柬之等人的“忠義”,哪怕當初李顯復位后沒多久,這些“忠臣義士”就被韋氏和武三思找借口誣陷“謀逆”流放的流放,殺的殺,可到死他們都只是怨恨武三思,從未怨過李顯。
可她們怎么也想不到,只是提前了幾年,這些人,居然沒有一個肯幫她們的,甚至還將她們的密函上交,這是要置她們于死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