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近1900年后的一位偉人提出的論斷。
而此時此刻,陳曦相信,哪怕鄧綏不知道什么是生產力,也明白科技的力量。
在她執政期間,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第一次“三圣臨朝”,第一次技術型人才可以不靠詩書禮經之道進入朝堂,得到最高執政者的大力支持,所取得的成績彪斌史冊,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耀眼明珠。
只是在后世的記載中,三圣之名廣為人知,而鄧綏的名字,就連陳曦自己,也是因為要做歷史類視頻才查了她的資料,方才驚為天人。
就連班昭之名,也因續寫漢書和女誡之故,比鄧綏響亮得多。
而鄧綏,殫精竭慮,執政十六年間,足足有十年的國庫存糧都用于賑災,內有天災,外有,她卻從不肯服軟半分。
天降隕石,地震旱災,群臣認為是因女主當政而觸怒上天,方有如此天降災禍。
鄧綏直接罷黜巫祠,赦免所有因為妖言巫惡而獲罪的人,甚至連每年驅除疫鬼的大儺儀式都裁撤了一半的男巫,取消大型祭祀牲畜,將祭祀的貢品改為賑濟災民,如此一來,非但沒有被少了祭祀的“神明”怪罪,反而活人無數,終于等到了豐年降臨。
至于那些敢于犯邊作亂的外族,她更是毫不手軟。
一不和親,二不和談,敢動手就要挨打,鄧太后的霸氣回擊,不但沒有像朝臣們擔心的一樣“惹怒”匈奴和其他外族部落,反而讓他們敬畏有加,甚至不惜送出自己族中的王子前去“服侍”鄧太后,也算是反向和親了。
像這樣強勢的當權太后,能夠看到科技的重要性,何其難得。
陳曦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鄧綏的要求,除了她用科技值兌換的糧種和科普視頻之外,甚至還附贈了造紙術的衍生技術雕版印刷術。
以目前的技術和人口,活字印刷術還為時過早,雕版印刷足以應對當前學堂的需求。
于是,在次日的早朝之上,群臣正議論紛紛,說起前日的天降隕石,有人聲稱看到上面刻有“牝雞司晨”的字樣,定然是上天怪罪女主當政,還望太后還政于皇帝,下罪己詔以謝天下,方能令天地息怒,不再降下天災地震。
鄧綏先是冷眼看著他們嗶嗶,一言不發。
之前也曾有人進言,當場就被鄧太后命人拉下去杖責,今日群臣見太后居然沒有當場發怒,以為她終于扛不住壓力,要采納群臣的意見,若是如此,皇帝能夠掌權,他們就是有功之臣,一時間,不禁都有點躍躍欲試。
從一開始試探性地“聞風奏稟”,到后來干脆慷慨激昂地請太后還政,那副大義凜然的模樣,仿佛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完全為大漢不惜要將太后拉下朝堂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