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用竹簡寫字和閱讀的難度和分量,那真是誰用誰知道。
相比班昭第一次看清楚周圍人的震撼感覺,張衡更在意的是自己用“觀星望遠鏡”所看到的一切。
張衡十六歲就開始游學在外,甚至拒絕了漢和帝時期的舉薦和征召為官,他的興趣廣泛,才智過人,在學習五經之后,發現自己的興趣更多在于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是個典型的高智商科技人才,不善于交際,在當時表現出的淡泊名利,拒絕入朝為官,其實更多的原因還在于他的所學所長,并不為當時的皇帝和大臣們重視。
直到他遇到了鄧綏。
就如同千里馬遇到了伯樂。
哪怕當初鄧綏重用他的原因是為了堵住群臣們以“天象”指責她導致朝廷“陰盛陽衰”、災禍連綿,張衡依然為能夠有一展所長的機會而不惜余力,最終成為一代“科圣”,可惜在鄧綏英年早逝后,掌權的皇帝對他并不友好,一度被貶官,哪怕后來再次被啟用,也沒有了當初那個不惜余力支持他的伯樂,讓他能夠繼續在科技之路上發揮所長。
這次鄧綏有了“金手指”,等于給張衡也開了掛,研制出的一系列望遠觀星鏡和近視鏡,成了朝中最受歡迎的新品。
張衡向鄧綏演示了用觀星望遠鏡觀測星空的方法,說道“臣以此物觀星,較之肉眼百倍有余。以此為記錄參考,臣便可改進渾天儀”
渾天儀是由西漢耿壽昌所發明,而張衡在他的基礎上,根據多年的觀星記錄,創造出更為全面和精確的“漏水轉渾天儀”注1。
“據臣所觀察,月亮上并無神仙居住,而是荒蕪空山,無草無木,其月光是反射日光,而世人所謂天狗食月,實為地遮日光,須臾轉過便可恢復光明。”
“以此類推,日食也當是同理。”
“故而日食月食,均與人無關,皆為天道運轉之理,并不因人而變。”
鄧綏滿意地點頭,說道“還請太史令將此說編著成書,由太學發行,傳授全國學子,務必使天下學子明理知事,而非盲目迷信,妄言天命。”
陳曦忍不住跟系統說“大佬果然是大佬,給他一個杠桿和支點,就能撬動地球。”
“就算沒有我讓鄧綏蘇出來的觀星望遠鏡,張衡僅憑自己對天體的觀測,在原本的歷史上就能分析出太陽運行規律,解釋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甚至是最早計算出一周天為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跟近代科學計算出的地球繞日運行一周所需365天5小時48分46秒相差無幾。”
“現在有了望遠鏡,真不知他還能不能發明出更多有用的科技產品啊”
系統“所以說,鄧綏也是錯過改變歷史的女人啊,如果她能夠把握住機會,大力發展科技的基礎上,穩固自己的政權,再多活一十年,或許東漢就沒那么早衰敗崩潰,陷入亂世之中啊”
陳曦猶豫了一下,“那我是不是應該繼續給鄧綏直播點東漢末年的視頻”
系統“那得看她需不需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