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也說了,東漢時期的天災頻繁,加上生產力低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十分凄慘,一旦遇上水旱災害,造成饑荒,屢屢出現人相食的慘狀。
因此百姓對于田地和糧食看得十分之重,哪怕是官府下令,也不愿貿然放棄原本耕種的五谷而去栽種一些聞所未聞的神奇高產作物,對于百姓們來說,只有親眼看到,親手拿到的,才是真實。
可同樣因為天災不斷,無力抵抗天災的人們難免會追求神明庇佑,迷信祭祀,所以才顯得像鄧綏這樣不信神不迷信,寧可消減開支去賑災也不愿大舉祭祀的人格外另類。
當這樣一個不信神的皇太后,要拿出在這個世界尚未引入中原的糧食作物,讓朝臣百姓相信并推廣種植,開頭原本很難,可借助這天降神諭的直播,以天降隕石中包含的寶物來推廣,就變得格外有說服力。
在鄧綏的視角,依然是科技推動生產力,而在一直口口聲聲打著“天命”旗號的朝臣和懵懂盲從的百姓眼里,這就是神諭,是來自上天的恩賜。
當然要接受,且充滿希望地開荒,播種,精心照料這些來自上天的神物,待到收獲時,所有人都被那埋藏在泥土里一串串豐碩的“土豆”和“紅薯”所震驚,被那一株株玉米桿上剝下來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所震撼,第一次發現,原來神賜予的回報,也有不打折扣的時候啊
要知道,以前他們求雨千百遍,可能才有一兩次靈驗。
面對地龍翻身和天降隕石,水災蝗災之類的,那是求神祭祀基本上都沒用。
而這一次,皇太后都不曾舉行大型的祭祀典禮,就能找到這些上天賜予的神物,真的種出了畝產上千斤的糧食作物。
整整十年,包括皇太后在內都一天只吃一頓飯的人們,在收獲的這一天,終于看到了能吃飽的希望。
就連那些原本半信半疑,準備等著收獲季到來時打臉的世家官員們,這會兒也徹底無話可說。
在這個持續多年天災的國度,能夠得到這么多糧食,百姓才不管是皇帝還是皇太后當政,只要能讓他們吃飽肚子餓不死妻兒老小,那就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再生父母。
被公車接入京都,直接上任郎中令的張衡,也不負所托地根據鄧太后的描述,制造出第一架“望遠鏡”。
對于能夠發明創造出獨飛木雕、渾天儀、瑞輪蓂莢、漏壺的大佬來說,在有參考說明提示的情況下,打造出一架“望遠鏡”并不算難事。
張衡甚至還根據打磨水晶片的弧度和鏡筒調焦的靈光一現,從單管“千里鏡”到支架“觀星鏡”都做出來不說,甚至連鄧綏不曾說過的放大鏡和近視鏡也都打磨了幾套,其中一套“眼鏡”還安裝上了精致的框架送給了班昭。
班昭自幼好讀書,當初在東觀藏書閣編寫漢書時,日以繼夜的翻閱典籍和史官們的起居注,在那昏暗的燈火下,早就熬壞了眼,成了高度近視眼,看人看物大都是模糊朦朧的一片。
也多虧鄧綏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從第一批造出的蔡侯紙開始,就一直無限量為她供應紙張,她的書法才沒有因為近視的緣故而退步。
陳曦甚至認為,或許就是因為近視的模糊視覺,才讓她更追求字體的美感。
而蔡侯紙的推廣,也讓更多的學子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