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姝當然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
她可以幫忙養弟弟妹妹,可不能幫他們養老婆孩子,爹娘提前準備起來也不錯。
總之堅持一個原則,弟弟們啃老沒關系,只要不啃姐就成。
爹娘如今總算是體會到她當初的煩惱了,生這么多兒子,賺多少錢都不夠花呢。
再說回秦舉人的待遇,也是因為沈家旺夫妻倆老覺得手頭拮據,才會把包吃包住這種條件拿出來,希望對方能感受到他們家的誠意。
京城居大不易,在老房子生活多年的他們是深有體會的搬進有水井有院子、甚至還能躺在院里曬太陽的宅子之后,大家才意識到生活可以有多么美好。
而秦舉人即便舍得把一半的俸祿拿去租房子,恐怕也只能找他們家當年那種屋子,他還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女,總要安頓在近處方便照應,可不敢住到外城去。
索性自家還能挪出兩間空屋子讓秦舉人安置,往后吃住也和他們一大家子,自家省下一些銀錢,秦舉人也免去洗衣做飯等雜事的困擾,可以安心教學并為他自己往后的會試做準備,也算是雙贏了。
秦舉人果然感受到了沈家人的誠意。他也曾趕考進京,知道這邊的行情,親自看過沈家的宅子后,便帶著一雙兒女住進來了。
他為人也確實如秦叔叔說的那般,品格高尚,此后便踏踏實實帶著兒子和新收的學生做學問,對于一人不偏不倚、傾囊相授。
而大名為沈君殊的沈三弟同學,也很快和他的師弟秦與澤玩到一塊,難得來一個同齡還不用自己喊哥、反而要規規矩矩喊自己師兄的小伙伴,小家伙可得意了,很是積極的盡著地主之誼,在不用念書的時候帶小師弟走遍大街小巷,使其漸漸淡忘了過去,順利融入這個繁華熱鬧的汴京城。
至于女兒錦娘,秦舉人則是在考察過沈家人品家風的一個月后,才鄭重將其托付給沈徐氏教養。
錦娘比弟弟大點,但也還是個六七歲的小娘子,正是需要女性長輩細心教導的時候,沈徐氏無疑是最合適的對象。觀她照顧丈夫孩子、操持家務十分賢良淑德,身邊剛好還有個兼任女管家的李娘子,據聞以前教過沈徐氏母子讀書認字,如今閑暇時也可請其教小女認字看賬本。
秦舉人是那種傳統的讀書人,雖沒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板思想,但對女兒的學問也不甚看重,更希望她能學習料理家務、迎來送往,才學嘛,能認的字、看得懂賬本就差不多了,因此沈徐氏和李娘子一人的本事,教導錦娘剛剛好。
沈徐氏大感榮幸接下了秦舉人的囑托,她本人也很喜歡錦娘這個文靜乖巧的小娘子,此后出門做客也帶著,在家繡花也帶著,在教養閨女方面沒用武之地的遺憾,剛好被小錦娘填滿了。
如此一來一去,秦家父女三人在沈家也就住得越發安穩自在了。
有了秦舉人這位“家庭教師”,大弟一弟放假回家休息也沒有那么輕松了,秦老師總是熱心腸的幫他們考校功課,一來一去也跟林舉人相熟起來。
兩人都算出身寒門、耕讀傳家,比起官宦子弟的秦郁松,也更有共同語言,兼之林舉人也認為秦舉人學問在自己之上,在其獨子林辰松準備考舉人的關鍵時刻,免不了請秦舉人多多指點。
為了方便聽秦老師補課,林公子還在沈麗姝家小住過兩月,總算讓沈家旺和沈徐氏逮著機會還人情了。
不過那是后話了。
秦舉人一家在沈家住得自在,外放的秦叔叔也總算安頓得差不得,差人送回京的信和土儀少不得有他們家兩份,兩邊算是恢復了聯系,來往信件不斷,一時間氣氛更是熱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