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父親肯讓我遠行,豫州尤其是潁川郡真的好平和。”廬江舒縣已經算是亂世平靜的地方了,但城外已經流寇、匪徒和流民不斷。但自從他們進入豫州后,只在豫州的邊境看到許多前往投奔的難民,深入到境內,尤其是潁川郡之后,城外幾乎看不到流民的影子,只見百姓熱火朝天地在修筑溝渠、道路和房屋。
他們家每期報紙都看,自然知道這是在以工代賑,安頓流離失所、吃不起飯的百姓。在洛陽戰亂結束后,曾經當過太尉的周瑜祖父和父親,就給他收拾行李,帶上回禮,把他給安排上了。
但周瑜自己在路上改了主意,一心想著考試一鳴驚人,而不是先持著求賢書去見燕綏。
其實,一開始周家家長在周瑜收到禮物后,是覺得燕綏乃是別有用心,想借著請周瑜的名頭,讓周氏家族曾經擔任官員的幾人出山。
但在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家仆回來之后,他們驚訝地發現,豫州使君居然真的在任命年少聰慧的少年們,比如諸葛玄家的諸葛亮,法衍家的法正,還有發明了報紙上提到發明了龍骨水車、惠及百姓無數的馬鈞。他們不但在州府衙做事,官職和實權還不低。
看報紙上寫,少年人是大漢的未來,是要精心培育和呵護的花朵,豫州還為此在陽城開設了學堂,專門招收有學習意愿的孩童和少年。甚至專門設置了“先進班”,其夫子有名滿天下的蔡邕、潁川荀氏的荀彧。
周家一看這個,不由心動了。
在和往來的幾家熟悉行商,確認了信息無誤后,他們就決定給兒女們打包行李,前往陽城。
沒錯,女兒也不能落下,那邊可是有才女蔡文姬專門教授女娃。蔡文姬的文章,他們都在報紙上看過了,即使是周家夫子都自愧不如。
周瑜自己也很想知道能有音樂盒里面傾瀉而出的絕妙音樂是誰創造。他唯一舍不得的,就是自己新交的朋友孫策了。
孫策父親去世不久,他覺得自己有義務陪伴在好友身側,幫助他讀過這一艱難時期。
但孫策聽周瑜的妹妹說漏嘴他們要去豫州之后,反而豁達說“我之前也在想要不要接受豫州刺史的邀請,前往陽城,既然如此,我們就在陽城碰面吧”
但孫策要先扶著父親的棺木回老家安葬,再同他們匯合。
周瑜連忙問是怎么回事。
孫策就直接將黃蓋郵寄來的書信給他看“豫州刺史燕綏同我父并肩戰斗過,父親的下屬們在陽城的時候幫我求了一個人情,讓豫州刺史多加照料。”
孫策今年十五歲,還為及冠。孫堅死于傷病,在去世之前他其實留有遺囑,讓長子接管軍隊,回到長沙郡并擴充地盤,繼續自己的事業。然而這遺囑被太史慈給燒了,所以長沙軍才在孫堅過世后亂得快。
不明真相的黃蓋、程普等人已經接受了燕綏的建議,為每個兵卒們都謀取一份美好的未來。對于主公年幼的兒子,他們本想留一份豐厚的錢財的。但太史慈的話提點到了眾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坐擁財富碌碌無為一生,還不如讓他出仕做官,這樣光宗耀祖,孫堅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所以黃蓋便在酒席之間,順勢提到了孫堅還有八個年幼的兒女。
燕綏便趁機建議他們來陽城,陽城固若金湯,十分安全,城里面治安也特別好,小娘子夜晚獨自走在街道上都不怕,衙役們一直在巡邏著呢。除此之外,陽城可是下了血本在教書育人,除了蔡邕等名士,陽城當地的官員們,就連賈詡和荀彧等外派的官員,在回來潁川郡開會的時候,都得去學院授課呢。
“孫將軍為國捐軀,著實讓人欽佩。”燕綏便提議其長子來學院念書,等畢業后直接來州府工作,還許諾了一個不低的官職。
之前在官府工作,但職位都不高的黃蓋、程普等人都覺得這是很好的安排,因此命人快馬加鞭傳信給了孫策,告訴他萬不可因為父親的去世自暴自棄,在安頓好父親棺木后,便來陽城求學。
在孫策的支持下,周瑜便收拾行禮,帶著妹妹、護衛們、見多識廣的老管家登上了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