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是由朱八八精心培養,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與后來的清朝康熙與胤礽父子反目兩廢太子截然不同,大明這對天家父子的關系很是融洽。
融洽,需要雙向奔赴。即便朱標對于洪武帝的治國理念不能說百分百認同,但也會吸納七成思想。
朱八八想派人大規模下南洋嗎
在他的時代,恐怕沒強烈的想法。雖然他一手成立的水師很強大,但對民間實行了海禁政策。
同時,皇明祖訓里還列出十五個不征之國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洼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
這里說的是不主動征伐,如對方有反叛之心,不可能任其肆意作亂。
為了便于大家認識,這里放一段古今地名地圖集對比,還有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感興趣可截圖。
圖1圖10jg
嚴正聲明放兩分鐘圖片,不代表我在水視頻啊
如圖其示,不征之國之中很多都在鄭和下西洋的范圍內。
肯定有人說,不主動攻打,不意味不下西洋。
可在洪武三十年,朱八八停止了用海軍運輸遼東屯田的物資,海上力量在進一步收緊。
明朝的出海超高風險,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此前就講到,洪武帝認為出海約等于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要抱著必死的決心。
如果是朱標登基,有多少可能像是judy登基后三年,即刻派人出使
私以為他至少不會那么快搞出洋計劃。朱標先要做定下遷都的最終目的地,完成洪武帝執政時的未盡之事。
回望洪武年間,朱八八對于定都南京一直都不夠滿意。從照應北方軍事來看,這個地理位置偏東南。
洪武初期,需要擬定京師時,有考慮過開封。但當時西北未定,把汴京作為首都,沒有天險可守。
有人提出過不如擬定兩京制度,而南京入選的最重要原因,是從經濟出發。打仗也好,民生建設也好都要錢。當時“財賦出東南,而金陵為其會”。2
一波又一波討論,洪武十一年,跨越十年的建都問題終于階段性告一段落,最終還是選了金陵。但此之后,朱八八為了鞏固北方邊防,一直沒有停止北遷京師的計劃。
朱標死之前,他還去西北巡查,比較長安與洛陽哪一處更合適。假設朱標繼位了,比起下西洋,選擇遷都何處是要先解決的問題。
不論是選長安或洛陽,或者挑選別的地方,比起永樂帝的遷都,恐怕準備與實操都要復雜更多。
原因你們都懂的,永樂帝選的新京師是他的封地所在,經營多年了。即便如此,正式完成遷都也用了二十年年。
看到此處,朱元璋已經不想再暗罵水鏡中人不斷戳他的傷口,這廝膽大地一遍又一遍假設朱標還活著的情況。
逝者不可追,眼前要關注的是“永樂帝”。
他了解自己,沒有想在兒子中挑選繼位人。這個judy能上位,又與戰亂相關,怕是有一場奪位之戰發生了。
無疑,孫兒朱允炆敗了,贏的那個藩王成了新帝。
是誰
除了死去的幾個,剩下二十一個兒子,封地靠北都有嫌疑。
“老四,你說誰是永樂帝呢”
朱元璋冷不丁發問,目光卻緊鎖水鏡,一眼也沒瞧朱棣。
朱棣聞言,背后不免升起一股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