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擺出了悠閑姿態,但看到水鏡中的話鋒一轉。
令人遺憾,大明實現了時隔四百多年將安南之地重新收歸中原王朝,可對它的直接統治沒能維持太久。
短短二十年,永樂帝的孫子朱瞻基終是下令將明軍撤出,安南回到了藩屬國的位置上。表面上有現成的理由,朱八八金口玉言,定下的不征之國國策擺在那里。
朱元璋劃拉到自家地盤上的土地居然又退了回去
這時候就想起來他說的不征策略了可他聽到這個消息無法不心疼,非常舍不得,從沒得到與得而復失有著很大差別。
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方方面面。簡單概括,安南之地脫離中原王朝已久,要將其徹底收服頗有難度。
永樂五年,明軍勢如破竹般獲勝,但此后多年安南民間的反對勢力絡繹不斷地涌現,造成兵禍不停。哪怕朝廷在安南推廣儒學,意圖從文化根源上使其心想向大明,但收效不明顯。
朝廷考慮到投入與收支的不平衡,當時也沒有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這塊土地的理由,沒有在安南發現潛藏的巨大利益,終究選擇了放棄直接統治,只將它收做藩屬國就行。
朱元璋嘆了一口氣,他定下不征之國,其實也是出于這種考量。
開疆辟土固然振奮人心,但是要好好地經營一方不是容易的事。可惜歸可惜,心疼還是心疼,可放棄安南之地也是理智的選擇了吧
如今回望,想來不少人會感到遺憾。假設安南之地一直歸屬中華,就問一點,國家對于南海海域的主動權與掌控力會有什么變化
朱元璋剛剛想放下安南一事,哪想到會看到這個問題,偏偏水鏡沒有再繼續說。
扯遠了,咱們是回顧明朝舊事,不是假設平行時空的存在。說回正經主線,鄭和下西洋。
朱元璋不
朕,我,咱可以聽一聽那些不正經的支線。
水鏡的畫面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轉移。
從安南國胡家父子的出爾反爾,不難看出藩屬國的忠誠不會天長地久。大明有必要派出強大使團在南洋巡視,遇到問題能以武力有效解決,方能震懾四海。
正如我們所知,尊嚴與和平永遠在劍鋒之上。不征的前提是擁有征服天下的實力。
下一次西洋不夠,那就七次下西洋。讓大明的威懾力不再局限于陸地,隨著強大水師出航遠行,繼而震懾東南亞。
此時,水鏡畫面突然一變。
禿頂沒鼻子手持荷花的小人不見了,取而代之是從高空萬丈急速俯沖向下的鏡頭。
霎時后,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出現在視野里。
瞬時間,朱元璋的耳畔充斥怒海驚濤聲,被眼前場景震驚住了。
茫茫大海,浩浩蕩蕩的船隊由遠及近駛來。
烈烈風中,數百「明」字的旗幟迎風飄揚。
晴空萬里,波光粼粼。
聲勢浩大的出使船隊,還原出一段如夢似幻的明朝海船艦隊景象。
這一幕過于逼真。
觀影者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這龐大船隊。
當鏡頭拉近,精準還原出海船的外觀構造,就連木頭紋理都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