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影像繼續
說了小吏與百姓使用的“傳信”,再來聊聊“符牌”。
如今的常用詞「符合」就是從符牌而來。
“符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所用。
它的前身是夏商時期的“牙璋”,以玉雕琢而成的禮器。很明顯,這東西不是百姓能用得起的。1
逐漸的,牙璋有了兵符的性能。
到了戰國時期,符牌出現,用于調兵遣將的軍事信物。
把它制作成“虎”的外形,表達了使用者希望如虎勇猛、戰無不勝的心愿,故而又稱虎符。
虎符通常是一分為二,半枚由君王持有,半枚由將軍持有。
大批調兵時,兩者合二為一,以勘驗真偽,確定軍事行動的命令不是作假。由此誕生「符合」一詞。
我們看到的陽陵虎符,是嬴政給陽陵守將的兵符。
它由青銅制作,成臥虎狀。因為年代久遠,中間的對合處銹死,現在已經無法將其左右分開。
依舊能看到左右兩半的虎頸背部的錯金文字,各有十二個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2
秦漢時期,符牌多用于軍事信物。
隨著朝代更迭,符牌的屬性變得更寬泛,多了政治權力的識別功能。
唐承隋制,在其基礎上做出修定。
一說李唐為了避諱先祖李虎之名,改虎符用兔符,不久改為魚符。
魚符的用途大致分成了兩類。
銅魚符襲舊時虎符的性能,依舊作為調兵憑證。
另外出現了隨身魚符,“明貴賤,應征召”,作為一種身份象征。
初唐時期,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佩戴魚符,且太子、秦王、官員的魚符材質個不相同。
佩戴魚符時,朝廷還給配了相應的魚袋。等到了宋朝,廢魚符而留魚袋。3
時至明清,符牌變成了牙牌。長得有些像是我們使用的大號名片,當然不似名片用紙制作,而是用獸骨、象牙、木頭或金屬制成。
它的使用者不再局限于中上層官員,而往下層延伸,小吏也會佩戴了。
這大致就是歷史上身份證明的演變軌跡,以下放幾組文物照片,供大家圍觀欣賞符牌的變化。
照片136jg
水鏡中展示出的一幅幅符牌對應圖。
最后一張是標注為「亂入的手寫紙質名片示例,給明清牙牌做參照物」。
最上面是一張鴿子圖案做頭像,下方是幾筆鐵畫銀鉤般的文字。
咕咕閑聊
日更是不可能的日更,明天世界末日就加更。
電聯66688888888
通訊地址夢里啥都有城堡,鴿子王國
嬴政瞧著這些圖,前三十六幅的細節非常真實,不像是畫筆繪制。照片,必是后世的神奇技術之一了。
至于最后那張紙質名片,引起他注意的是“紙”這種材料。看起來與大秦所用的紙截然不同,真的非常有趣。4
比起大秦所用的竹簡,后世紙要輕便很多,更利于批量制作書籍,有利于傳播大秦一統天下的思想。
想到大秦,此前的秦亡于朕死后三年的噩耗就又竄了出來。
嬴政手中已經多了一把未出鞘的劍。
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