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秦朝一定要效仿舊制度,如果舊制度很好,殷商與周朝不會滅亡。而且天下分裂混亂幾百年,怎么能體現分封制的優點呢
現在大秦要搞郡縣制,創立大一統的王朝。那些厚古薄今的言論,是推行秦制度的絆腳石。
李斯大膽建議,不如從根源上禁止這些不利言論的傳播,把宣揚相關言論的書籍都給燒了,而后就說了要燒哪些書。
嬴政贊同地批準了焚書決策。
從這段記載看來,表面上是淳于越做人沒情商引發燒書,實則是一場注定會引燃的思想斗爭。
始皇二十八年,嬴政去泰山封禪。
當時召集七十多位儒生們,讓他們建議該用什么樣的封禪禮。儒生們給出了一些想法,但意見不統一。
嬴政認為這些意見不具備實用性,把儒生們都給貶退了,這些人沒有參與到封禪儀式中。
對此,儒生們怎么可能沒有抱怨。
封禪日下起了雨,嬴政上山時不得不去樹下避雨。這一條被儒生利用起來譏笑始皇帝。
譏笑什么呢
秦朝時期,人們習慣性賦予天象以不同的吉兇含義。封禪肯定是晴天萬里才好,而上山遭遇風雨被認為是上天看不慣嬴政,在阻撓他順利封禪。
始皇二十八年,儒生譏諷嬴政封禪不順利。
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還敢在宴會上直說分封制。
嬴政不是沒有任用儒生,但始終沒能將他們收歸己用,因為秦朝堅持用法家的理念治國。
儒與法,執政理念上必有沖突。儒生們多來自齊魯之地,也就是秦朝時期的東方勢力。
六國雖滅,文化思想未亡。
很顯然,嬴政嘗試過對六國文化融合,可從事后結果來看,他的措施最終失敗了。
焚書就是雙方的矛盾爆發了。
沒有淳于越,也會有其他人物點燃矛盾,但可能沒有那樣快,沒有如此激進。
李斯擬定焚書的范圍后,具體怎么執行呢
相關法條出臺了。
敢說詩經、尚書的人就拉出去宰了暴尸街頭,敢用古代的政策來非議大秦就被滅族。
秦吏發現問題卻不舉報就是同罪。命令下達后三十天內不燒書的人,在他們臉上刺青去做苦力。
由此可以看出,焚書針對的主要是儒家經典。
后面有跟了一條“欲學法令,以吏為師”,那么其他學說呢
百姓或者讀書人還能學習別的學派知識嗎焚書之后,私學并不被提倡。
思想卻不是帝王想禁錮就能禁錮的。
有的思潮更是越禁止越火熱,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去悄悄傳播,引發人的好奇心去偷偷學習。
等到秦滅漢興,漢朝有伏生傳書,尚書再現人間。
總有人會把禁書偷偷藏起來,而在某一解禁時刻將其拿出來。
嬴政明白其中弊端嗎
如今,我們只能做猜測了。
嬴政從試圖融合儒家學說,到一把火把儒家的賬號全封了不許它再說話,此決策或與他的身心狀況有關。
始皇三十四年焚書,此時距離嬴政死亡只剩三年,而在始皇三十五年發生了坑殺方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