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測要借助所謂不動的恒星定位。
現在的恒星行星概念與古時不同。像是太陽,古人就認為它繞地球轉,不屬于恒久不動的那類天體。
但,另有一些觀測現象古今相似。
夜空上有明顯移動的五顆星星。是如今說的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古稱五緯,即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
今天說的恒星,古時能觀測到二十八宿,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是不變的,而在天幕上似乎固定起來。
借此,當某顆星出現在天空,就與什么季節到了、哪種節氣來了相互掛鉤記憶,比如“七月流火”。
現在是不是覺得有點暈搞不明白天上星星了
那很正常。
古代天文學很不簡單,二十四節氣正是從此復雜體系中推演形成。
題外話。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非常值得高興。
這絕不能讓隔壁“宇宙國”給偷了去。
偷節氣不是偷走二十四種稱呼。其背后蘊藏的是龐大且深刻的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是一整套觀察太空的深奧知識。中國是發明創建者,這個身份不容被偷盜。
嬴政迷惑,大秦隔壁有如此大的國家,竟然能堪稱宇宙
朱元璋與朱棣面面相覷,他們怎么不知道大明隔壁有這一號國家
后世必是遭逢了一次大動蕩,但慘烈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讓妖魔鬼怪都冒出來了
說回冬至點,戰國時,天文官測定冬至點,太陽在牽牛初度。
當時,人們都以為恒星在天幕位置不變。
一直到了西漢時期,劉歆編寫三統歷時發現冬至點移動了,他又不能肯定。
東漢時期,賈逵也發現了一樣的移動數值。冬至點來到了斗宿二十一度,但他沒去探尋變化背后的原因。
直到東晉的某個冬至黃昏。
虞喜看向正南方,發現天空正南方的昏中星是東壁。
這與尚書對不上了。
古籍說“堯時冬至日短星昴”,那會看到正南方的星星是昴宿,可他怎么看到的是壁宿
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在天幕竟是發生了偏移
怎么回事
他進行了研究,然后推算出了歲差的存在。
做好準備,死去的地理課知識要攻擊人了。
以現代的天文學去解釋歲差,是回歸年與恒星年的差異帶來了歲差。剛剛解釋過回歸年就是太陽年,而恒星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真正周期。
便于理解,直接上模型示意動圖。
嬴政盯著水鏡,津津有味地觀看著。
若非現在是白天,他真想在水鏡放映結束后,立刻看一看天幕上星宿是否發生了位置偏移,與尚書所載有何不同。
若真能有所發現,足以用來做文章。
尚書是儒家典籍,而他能用觀察的星宿變化來對它做出新的注解。
經歷被隕石雨砸頭后,他信了星象是單純的天文運動。不過,天象被他用到治國之術時,也可以變得復雜起來。
水鏡
歲差,每一年的數值很小。如今知道大約每過716年,群星位置在天幕偏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