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刺激的明朝歷史故事聽。
嬴政調整坐姿洗耳恭聽,特意換了一塊空白絲帛,一手拿好了筆,隨時準備記錄。
后事不忘,前事之師。
此等言辭本不可能成立,卻因水鏡成了真。以后事為鑒,能知興替。
水鏡
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皇帝。
他的祖父朱高熾,在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后登基。繼位后,短短九個多月,他就病逝了。
明史贊其“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因為從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到永樂帝在位期間征戰四方,二十五年間都離不開這位為他穩定后方的長子。
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往往在戰場之外。
朱高熾除了不善武功,從農事、經濟到民生都面面俱到地施以仁政。可惜,他繼位時間太短不滿一年就病故,其子朱瞻基繼位。
此時,朱瞻基二十六歲。有別于父親的不善武功,他十五六歲就隨祖父出征漠北蒙古。不能說是久經沙場,那也有著充分的軍事理論素養與軍事實踐經驗。
登基僅僅一年多,遇上了叔父朱高煦造反。
其實,朱瞻基上位后優待兩位叔父,但朱高煦死性不改。
說朱高煦賊心不死,蓋因他對皇位的窺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
這件事,朱棣必須要負責。
比起不善武功留守后方的長子朱高熾,朱棣對跟隨他一起出征而好逞勇武的次子朱高煦表現出了偏愛。
在朱棣起兵謀反時,他在戰場上對朱高煦說過“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
這句話是不是老爹給次子畫餅猶未可知。哪怕言者無心,聽者卻也有意。
后來,朱高煦屢犯驕橫狂妄之事,私自招募精兵且不愿離京就藩,都是對儲君之位顯露出窺覬之心。
直到永樂十四年,朱棣確定次子是真的有狼子野心。細數他犯下的數十起不法事件,準備把他給貶為廢人。
當時,太子朱高熾為弟弟求情。朱高煦才免于被廢,卻還是非常不情愿地去了封地。
有人說朱高熾過于仁慈,當時就該徹底廢了他二弟才對,那卻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
朱棣曾經偏愛朱高煦,哪怕一時間氣急要廢了他,但誰能說得清之后會不會反悔。
翻一翻史書,太子與皇上的關系非常復雜。哪怕最初是父慈子孝,到頭來落得被廢身死的還少嗎。
從個人感情上,朱高熾不是朱棣最偏心的兒子。
作為太子,他是生性仁善也好,或是頗自我約束力要行寬仁之政也罷,在對待弟弟的問題上,他出來求情是不讓朱棣多心生厭的好策略。
或許,朱棣想過長子繼位能壓制次子,不會出現藩王叛亂問題。
或許,朱高熾有想過登基之后再收拾弟弟,屆時他不必顧忌太多。
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妄加猜測了,因為朱高熾僅僅做了九個多月的皇帝就死了,他未處理好的歷史遺留問題不得不讓繼任的朱瞻基去面對。
前因埋下,朱瞻基繼位后爆發了。
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把周邊所有的馬匹都搶了,這家伙就起兵反了。
水鏡前。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棣,無聲地在說瞧永樂帝開的好頭,兒子有樣學樣,藩王之亂再起。還那么偏心次子,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朱棣立刻一臉我錯了的真誠反思表情,但在心底默默反懟了。
沒有因,豈有果。永樂帝怎么會造反,還不是洪武帝偏心眼非要讓朱允炆上位,偏心當然也是祖傳的。
懟歸懟,他還是將“朱高煦造反的歷史”給牢記下。
要將此引以為戒,把握好對兒子們的態度,不可讓這世界發生同樣亂劇。
另外,小胖子居然五十歲不到就死了
根據咕咕所述的內容,推算出史上父皇享年七十一歲,而自己也活了六十四歲。
朱高熾是不是肥胖過度,身體越發虛弱而病逝了
這些問題要以后再議,現在全神貫注看水鏡。
另一個世界,嬴政聯想到自己的孫輩。
大秦要想穩固統治,至少需要接連三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他不只要考慮儲君,還要考慮儲君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