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日,讓兒女們呈上自認為最喜歡的典籍,多數人交的竹簡不讓他滿意,倒有兩份除外。
居然敢光明正大地謄寫呂氏春秋給交上來,等今天看完水鏡,是要找孩子們聊一聊。
話說回來,咕咕要說的是朱祁鎮時期的詭異歷法變動,而現在仍未正式談及這個人。
這幅燕國地圖還挺長。
嬴政望著鏡面,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荊軻攜藏著匕首的燕國地圖來到大秦。
不過,這次匕首不是刺向他。
不知在另一個時空是否有明朝君臣能看到水鏡如有,那等會必定被一扎一個準。
水鏡繼續著
宣宗元年八月,朱高煦反。
宣宗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朱瞻基率兩萬先鋒軍親征圍了樂安州城。很快,朱高煦就自知不敵投降。
這場叛亂平定得很快,前后不到兩個月,而朱瞻基一方幾乎沒有傷亡。
藩王被平定后,朱瞻基在位十年與民休養生息,開創仁宣之治。
他曾經三度在北部巡邊,其中一次猝不及防與兀良哈部萬人騎兵狹路相逢。
元朝被明滅后,殘部退到漠北逐漸分裂成互不統屬蒙古三部,即韃靼、瓦剌與兀良哈。
兀良哈在洪武帝時期歸附大明,后來在靖難之役中助力朱棣,但對大明遠遠談不上忠誠,而是臣服于強者。
當韃靼強盛起來后,兀良哈充分上演騎墻技術與之勾連,然后就被五征漠北的朱棣給收拾了。
被打一頓就安分幾年,可等朱棣去世后,它又蠢蠢欲動。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宣宗三年,兩撥人馬撞了正著。大明僅有三千人,兀良哈卻有一萬人,遭遇戰一觸即發。
人少又有何懼,自古以少勝多之戰也不少。
朱瞻基以其出色的軍事素養,以風馳電掣之勢挫兀良哈。
此戰完勝,打得兀良哈足足安分了十多年,更是震懾蒙古各部。
不愧是少年就隨祖父朱棣出征漠北,朱瞻基有些馬上安天下的真本事在身上。
又得父親朱高熾在文治上的本領,推行休養生息之策,讓大明的民生經濟進入平穩發展期。
休養生息意味著要暫停大力用兵,這讓宣宗決定縮緊邊防。
當時,兀良哈被打殘,而瓦剌與韃靼互斗不休,大明似乎沒有必要再投入進攻式的北防兵力。
他下詔,停止奴兒干都司的造船與巡視等工作。
另外放棄駐守開平衛等諸多衛所,這樣的政策讓大明不再繼續主動出擊迎戰蒙古諸部。
兩百多年后,明史紀事本末設立三衛回望這段歷史決策,評價“棄地蓋三百里。自是盡失龍崗、梁河之險,邊陲斗絕,益騷然矣。”
不論后世怎么評價,朱瞻基當時做出如此決策。
登基后,他以寬河之戰震懾了蒙古,那么進攻式防御先停一停,發展民生經濟為重。
朝政上,他完善了內閣制度,閣臣們更多參與到的政務決策中。同時,他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水鏡前。
朱元璋與朱棣呼吸一滯,不由身體前傾緊盯鏡面,什么決定
咕咕太懂欲抑先揚。
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繪得越美好,大明的欣欣向榮越是觸手可及,就越令人感覺不安在逼近。
天空中,烏云悄悄凝聚。
別看現在晴空萬里,但不知何時就會黑云摧城。
水鏡
朱元璋曾經下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他嚴禁宦官參與政事,不允許太監和朝臣有過密接觸。
朱瞻基徹底打破祖訓,設置了內書堂,讓翰林學士教宦官們讀書。太監們變得有文化了,能幫著皇帝處理私人文件,極大增大皇上的辦公效率。
這會帶來什么危險嗎
歷史上,東漢與中晚唐給出過經驗教訓。
朱瞻基清楚他正在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