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絕非說王振沒有過錯。
他自愿做朱祁鎮手中的魔刀,平時作威作福,戰時將二十多萬大軍的性命視若無物。此人之惡,不容洗刷。
對此論點可能有些觀眾會不認同,沒關系,我們求同存異。
即便撤退路線的選擇目的存疑,結果都是朱祁鎮與王振極其不做人的行為。
沒有實力,僅憑著一己喜惡做出決策,對大明國運毫不在意,更對二十多萬的大軍生死視若無睹。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朱祁鎮正統十四年的御駕親征,違背了自古以來的行軍用兵之道,其結局注定走向了覆滅。
八月初三從大同撤退,中途任意改變線路方向,導致軍隊被反復折騰。
在人疲馬乏之際,八月十二日,大軍抵達了雷家站。
雷家站地勢開闊,與此前途經的狹窄山溝不同,永定河從其側流過。這種地勢便于大部隊展開,適合放開手腳打一場決戰。
十三日清晨收到了消息“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后”。
朱祁鎮收到瓦剌軍出沒在后方的消息,派出了吳克忠領兵去斷后。大軍主力卻沒有加速撤退,而是駐扎在了原地,一直等到了晚上。
此處就奇怪了。
如果撤退的主要目的是盡快回到京城,那就該加速行軍,但在雷家站居然停留了一個白天。
更是驗證其主要目標不是回京,而是希望半途奇襲瓦剌,但被奇襲的是大明軍隊。
天色將晚時分,傳來了消息,白天派出去的那支隊伍戰敗覆沒。
不甘心,又加派了朱勇與薛綬領兵四萬去支援。援軍途徑鷂兒嶺,被埋伏的瓦剌軍伏擊,再次無一生還。
夜間,這個壞消息傳回,是又一次覆滅性失敗。
慘敗接連而至,如同一次次晴天霹靂打擊著明軍。軍心豈會不動蕩,士氣豈能不低迷。
這是一場沒有準備好的出征,途中被反復折騰,更沒有一次好消息能讓人心振奮起來。
八月十四日,大軍就是在極度的消沉中抵達了土木堡。
天還沒有黑就原地駐扎了下來。土木堡地勢高沒有水源,為什么不繼續前行
明史紀事本末說“眾欲入保懷來,以王振輜重千余兩未至,留待之。”
明英宗實錄說“至是,振以軍失利,慙恚,即止于土木。地高無水,掘井二丈余亦不得水。”
兩本文獻記載不一,但都提到了王振做出了留駐原地的決策。
朱祁鎮必是沒有反對這個想法,讓大軍挖井原地解決用水問題,哪里料到一滴水也沒有挖出來。
當時已然入夜。以明軍的狀態,不到萬分危急不會再連夜趕路。
豈會料到危險在迅速靠近。夜晚,也先率瓦剌主力突襲了附近的麻峪口。
八月十五日,兩三萬瓦剌軍在外圍將明軍二十多萬團團圍在土木堡之內。
此時,大明軍隊滴水未進十二個小時,雖然身心俱疲,但還沒到極限。只要能穩住別亂,以人數優勢未嘗不能突圍。
哪想瓦剌方面派人和談,朱祁鎮就信了,簽訂了文書讓使者送回。
隨后,瓦剌軍撤退。
朱祁鎮與王振都認為和談奏效,放松了下來,宣布拔營去取水。
明軍聞令,一眾出發,此時想的就是快點喝到水。
不料瓦剌軍折返回來,從四面八方猛攻,突襲反殺。
作戰部署,最忌反復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