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問題又來了,決定走哪一條路線非常重要。
郭登聯絡上曹鼐、張益,建議從走紫荊關撤退。
郭登,明代開國功臣郭英曾孫,也有說是孫子。
不同的史料對其輩分的記錄有沖突,但對他的實戰功績記述很清晰。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的那年,郭登被授予勛衛,正式入朝。
正統七年1442年,他開始跟隨時任兵部尚書王驥出征西南,參與到了麓川之役中。正統九年,又出征云南。
此次,郭登作為都督僉事參將,輔助劉安鎮守大同。他對這片區域的了解頗深,給出的建議卻被否決。
史料記載,朱祁鎮選擇走蔚州,因為“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
眼下,二十多萬大軍無功而返,只為平安返回京城。他提出的撤退線路選擇理由,竟然是想邀請皇帝去自己老家府邸轉一圈。
啥玩意
“荒謬至極”
“絕無可能”
朱元璋與朱棣情緒緊繃地盯著水鏡,不知不覺就從桌案邊走向了墻頭。
聽著朱祁鎮似玩鬧般地倉促親征,聽著他帶著朝堂一眾高官隨行卻半點不聽意見。這叫人越聽面色越是鐵青,額頭青筋暴起。
當聽到朱祁鎮選擇撤退路線的理由竟是如此不可理喻,兩人沒能忍住都大吼出聲。
史實不以其意志為轉移。
水鏡
在大軍好不容易抵達大同的兩天后,八月三日又一次開拔,踏上回程。
不論我們現在看這種路線選擇有多離譜,朱祁鎮就是選擇往蔚州方向走。回程之時,天氣情況很不好。連日雷雨不停,惡劣天氣加重了士兵們行軍困難。
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
就在此時,王振又跳出來了,說“既恐蹂鄉稼,復改道宣府”。
這會他想起來了,大軍路過家鄉會踏壞莊稼,必須猛地一個轉彎改道去往宣府。
匆忙出征,糧草不足,前方傳來慘敗連連的消息,回程又冒雨趕路,雪上加霜地遭遇反復改道。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可想而知二十多萬的大軍有多疲于應戰。
此處必須要問,這樣反反復復的撤退理由只是文獻上記載的那樣嗎是王振做主就能幾度改變路線嗎
朱祁鎮昏聵且愚蠢到這種地步選撤退的路線,是依照王振想邀請他回家坐坐就走,王振不想家鄉農作物被毀就改道
我個人認為不只如此,贊同一些學者的觀點。2
離譜至極的撤退線路選擇理由,其背后暗藏著朱祁鎮的小心思。
明英宗不甘心就此撤退,他聲勢浩大地匆忙親征,怎么能灰頭土臉沒有一絲成果就逃回京城。
這是奇恥大辱,與他出發前一舉拿下瓦剌軍的想法徹底背道而馳。
因此,撤退也行的前提是力挫瓦剌軍隊,哪怕是一小支也好。
朱祁鎮沒有選擇安全的紫荊關路線,而要找與瓦剌軍正面對上的那條路。
明軍二十多萬,瓦剌就兩三萬。十打一,總能贏。
他并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此時用二十多萬大軍在賭博,進行一場極度冒進的軍事冒險。
王振恰好能找到理由,不管理由多離譜,為皇帝反復改變撤退路線找到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