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數值殉葬制度止步明英宗,是他唯一能拿出來夸的地方了。不論目的是什么,但結果是做了好事。
123344這畜生把除了朱祁鈺廢后汪氏之外的其他嬪妃都殉葬了,再跑出來講“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孫勿復為之”。1
朱祁鎮有臉講不忍人死冤死在他手上的人還少嗎要是真有地獄,他妥妥就是進八十一層地獄。不要謝我,多出來的六十三層地獄,是我出紙錢給他加蓋的。
回復999
咕咕閑聊u主視頻里忘說一段,在這里補充說明。
提起朱祁鎮,是從正統十四年的歷法詭異變動說起。直到正統年間才將大統歷的標準時間從南京值改成北京值,因為北京被定為京城的決策出現了反復。
朱棣想要守邊定都北京,永樂十九年完成遷都。把北平的稱呼從行在改為京師,但朱高熾更傾向于南京作為首都。
理由主要是從經濟方面考量,比起北京要面對北方勢力不斷擾邊,當時南京顯然在文化經濟上發展更繁榮。
洪熙元年三月,朱高熾提出遷都南京,把北京變回行在。五月,他突然病逝,再遷都就擱置了下來。2
朱瞻基繼位不改父制,依舊稱呼北京行在卻沒有遷回南京,南京就是名義上的首都。
朱祁鎮繼位,正統六年親政。同年對于皇宮幾大殿的加蓋完成,這才正式定都北京。
那幾十年里,不僅皇帝們的想法不一,官員們也是意見不統一。
晝夜標準時的測量需要配套大型天文儀器設備,再去進行一系列復雜計算。
朱祁鎮繼位時,北京沒正式的觀象臺,欽天監的正式辦公地點也沒定下來。
正統二年,朝臣提議鑄造天文儀器。正統四年開始造,但造成后又沒法正常使用。
正統十二年,彭正清提議造銅儀等來搞檢測。正統十四年,欽天監才有能力獲得晝夜標準時的精準數據,這才有了在土木堡之戰發生前改南京值為北京值。
后來,朱祁鈺繼位后很快把數值修改回去。
理由很簡單,歷法變而國運變是傳統思想。土木堡之變的發生與歷法變聯系在一起,改回南京值仿佛能讓大明回到從前使用南京標準時的國運興盛模樣。
然而,決定王朝興衰的關鍵絕不可能是“不問蒼生問鬼神”。
研究天文的目的,比起為占卜運勢,將它運用到水文、農耕、自然災害預防等等方面才更重要。
明朝對發展天文學的態度側面反映出這個王朝的底色。
朱元璋本人確實注重學習天文知識,但作為王朝的開創者,他身上找不到求變求新的勇氣與意識。
在他劃定的規矩下,欽天監在發展之初就走偏。簡化計算過程,搞出了一套詳細數據以供查詢。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是把九九乘法表應數字都記下來,但不知道公式。
是對初學者有利,能夠快速記憶。可人都是有惰性的,能夠按圖索驥交差,沒有考核要求,誰會去深入研究計算原理。
幾代人之后,計算原理的知識傳承斷層,出現倒退現象。明朝欽天監不如宋元時期,更不提有進一步的認知與發展。
時至正德年間,欽天監不懂歷法計算過程的官員比比皆是。由此說來,明末出現歷法危機其實不足為奇。3
危機,又豈止是只出現在歷法編撰上。end
這瓜保熟不朱元璋就是標準封建大家長,把什么規矩都給框死了。但凡他做的安排都是好的,天下都要聽他的。
從他那本皇明祖訓能看出來,活著把后輩的名字都給排好了,到頭來有個x用藩王大占土地不納賦稅,可不就是以此祖訓為尚方寶劍。民不聊生,不反才怪。
抽獎的分子我其實不懂,就算從迷信的角度思考,日食月食彗星流星意味不祥,咋不想想殉葬對氣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