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呂不韋的門客絡繹不絕,李斯也曾投其門下。
時隔十七年,難道還有人堅持舊誼且信奉其政治理念不變,又能對宮中產生影響嗎
嬴云旗與嬴乘雷對視一眼,鼓勵著對方大膽地說。
贏乘雷“回稟父皇,我們在選擇謄抄什么內容時,確實進行了一番商議,一致認為該上呈呂氏春秋。”
嬴云旗“這是深思熟慮的決定。父皇令兒臣選擇自認最有價值的一些書,我們認為當推呂氏春秋。判斷標準,正是如今的大秦需要它。”
話到此處,沒有發現嬴政有任何不悅跡象,那就更敢講了。
贏乘雷“秦一統天下,然各地習俗舊律不同。以秦地標準要求其余地區,難免水土不服。
呂氏春秋并非一家之言,而融百家所長。恰似秦朝如今的情況,管理天下需考量各地不同舊習。這是我們最初留意此書的原因。”
嬴云旗“秦以法家治國,又行軍功授爵制多年,但戰爭很難持續不斷地打下去。如今天下一統,再尋可以征伐之地,就要去漠北、西域、百越等地。
打仗最基礎的是需要糧草。糧食從播種到收割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是今天種明天就能吃。
一旦遠征攻伐,路途上的糧草損耗更多,種植速度能跟上嗎倘若直接修路,又會讓眾多人服徭役。
六國歸于大秦的時日尚短,要他們繳納大批糧草,又要他們不斷服徭役,難免會生出怨懟而被有心人像是項氏反賊利用了。”
贏乘雷“不能一直打仗,人們就不能走掙軍功這條路過上更好的生活。大秦需另辟其他的通道讓人們看到上升的可能性。將以往的戰時體制,改為天下平定后的體系。
這些年,朝堂上重用法家,而儒家又未能融入大秦,不妨另辟蹊徑。呂氏春秋成書多年,融百家之長,是現成的參考對象。”
兩人說著漸漸褪去拘束,侃侃而談起對于呂氏春秋的具體看法。
此書約在二十一年前完成編撰,當時秦國尚未滅六國。將此書理念運用到治理如今的秦朝,勢必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其基礎上進行改良。
嬴政不動聲色地聽著,眼角到底還是透出心底的滿意情緒。不錯這兩個孩子很不錯
轉而又有些唏噓。如果沒有出現水鏡,或許終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子女之中有此想法,能如此清晰地看待大秦的問題。
他不主動問,不受寵的兩個孩子敢跑到他面前直言不諱嗎
即便他聽到有人推薦呂氏春秋,在不知秦二世而亡時,會不會重視這些分析呢
嬴政耐心地聽著。
當贏乘雷與嬴云旗說完所有想法,又從直抒胸臆變回忐忑地對視一眼。后知后覺,剛剛膽大了。
就差直接問父皇為何沒瞧一瞧呂氏春秋,而一直只看重法家。秦國與秦朝是不同的,治國方針應該改變。既有玉珠在前,為什么棄之不同
“朕知道了。”
嬴政沒有展露過多的喜悅與認可。
改變秦朝施政策略,必是要頂著重重壓力,推行者必須信念堅定地逆流而行。這兩個孩子要學會頂著他給的壓力也敢保持本心繼續往前走。
這會又問“平時,先生們授課也講呂氏春秋這些想法,有人教與你們知”
兩人搖頭。
嬴云旗“是我們私下看的。”
贏乘雷“閑暇時候,我們自己瞎琢磨的。”
嬴政面無表情,“往日倒是不聽你們提起,這次倒是敢了。”
贏乘雷“神跡降世,天命歸秦。妹妹和我都相信父皇身為天子必會傾聽百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