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
孢粉數據對應哪個年代發生特大旱災,九選一,現在大家心里有了一個選擇。
我知道有些觀眾急著聽到答案,可能立刻、馬上、一秒不停就反手度娘,去查歷史上旱災最嚴重的年份。
但勸你們不要急,帶著你們選的答案看下去,很快就能判斷是否選對了。
水鏡前,朱元璋接連三次深呼吸。
不急,他不急。最壞就是大明的某一年發生特大干旱,難不成還能有更壞的情況出現
水鏡里畫面一變,給出了幾張新表格。
之前,我們了解到通孢粉能判斷某個時期的植物分布,從而推測氣候情況。
在考古歷史氣候變化時,當然不僅用到孢粉測量,還能通過冰川冰芯、樹木年輪、洞穴堆積物等提取自然證據。
另外,從文獻記載中尋找人文證據。將自然證據與人文證物相結合,從多方面多角度構建出歷史時期氣候。
需要在此特別說明,以目前的科學技術,在重建地球歷史溫度變化時,其結果存在不確定性。
考古全球氣候演變需要大規模的數據去支撐,但因可查的自然樣本與文獻資料分布不均,導致數據不充分。
因此,現在分析結論存在缺陷,但愿隨著科技的進步它會被不斷完善。
即便如此,仍能看看已有的考古情況。
學者們匯總多方面的研究數據,對幾千年前的氣溫變化有了估測。
我們已經知道了kab,代表“距今x千年”,今即1950年的考古學紀年縮寫。
從史前時期,大約85kab,中國進入了全新世大暖期。
這個大暖期持續了五千五百年,約在3kab前后結束。即公元前1050年左右,商末周初結束。
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是總體趨勢,并不意味著氣溫一直保持穩定,有震蕩很正常。
在8572kab時期,升溫;7260kab,氣溫最穩定最溫暖。隨后的6050kab時期,氣候不斷波動,降溫又轉干。
接下來的5030kab,進入氣候波動相對緩和的亞穩定暖濕期。
必須注意,這段時間有兩千年之久。當我們回望時,不要局限于幾年的變化,而是要以幾百年來觀察。
要記住,兩千年的相對暖和之中,過個幾百年就會來一波氣溫振蕩很正常。
現在就來具體看看。
42kab4kab,兩百年間出現了顯著的全球性降溫。
有的地方干旱,比如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
此時,古埃及金字塔建造進入衰弱期,代表其政權的衰弱。蘇美爾的阿卡德帝國也走向衰亡。
有的地方暴雨,比如中歐的阿爾卑斯地區山前湖泊水位急劇上升,人們被迫遷徙。
再看華夏。
季風減弱,氣溫下降,黃河改道。
北邊甘肅民勤盆地的湖泊退變為淺沼澤。
內蒙古涼城的岱海湖,湖面急劇退縮,而后水位再不復從前。
東邊古云夢澤、鄱陽湖、洞庭湖等擴大,長江三峽、漢江等的洪水頻頻發生。
公元前兩千多年與洪水,這兩個詞是否令你們聯系到一位傳說中的人物
對,就是廣為人知的“大禹”。
依照如今的考古發現,大禹大概率不是虛構傳說人物。
他極有可能真實存在,確實治理了水患,但具體治理操作過程與傳說有所出入。
洪水傳說,不只存在于中國,吉爾伽美什史詩、圣經等其他地區的書籍中亦有記載。
對比氣候考古所得,4240kab的兩百年氣候異常振蕩期,全球多處頻頻發生水災。
竹書紀年提到了堯帝幾次命人治水。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帝命崇伯鯀治河患”、“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