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間段,在中國對應到堯舜禹時期。
持續性的北旱東澇,新石器文化走向衰落。齊家文化、兩處文化、龍山文化等等或衰弱或終結。
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后來繼承了舜的首領位置。此時,經過了兩百年的氣候降溫,時間到了40kab。
40kab,氣溫回暖。
廣義上的先秦歷史故事由此開始。
大禹不再搞禪讓制,讓兒子啟繼承了他的首領位置,由此創立了夏朝。
此前,北旱東澇造成了多處文化走向終結。
中原地區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受災程度相對較低,這也是它作為夏朝誕生地的原因之一。
4035kab,前兩百年氣溫緩慢上升,后三百年顯著轉轉暖。
二里頭文化呈現出擴趨勢。商取代夏后,這種擴張趨勢仍未停止。
35kab,降溫來了氣溫開始變得不穩定。
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南侵,商朝內斗不止,開始頻繁地遷都。
降溫到了33kab結束。
其后兩百年,維持了氣溫平暖的狀態。商朝在這個時間段內出現了武丁盛世。
3130kab,這一百年發生了突然降溫。
約公元前1100年,即305kab,冰島發生了全新世以來最大的火山噴發。
部分學者認為火山噴發是全球降溫主因。
也有一些持質疑意見,但至少認同火山活動讓降溫趨勢雪上加霜,讓降溫幅度加劇。
這次降溫,標志著從8530kab的中國全新世大暖期結束。
我們已經看到持續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中有過幾次振蕩。新石器時代文化、夏朝、商朝在這段時間內興衰變化。
當大暖期結束會發生什么
30kab,即公元前1050年。
商朝在這一時間左右滅亡,被周朝取代了。
30kab起,氣溫回暖了。
雖然從更長的時間段觀察,其溫暖程度比不過此前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但在30285kab的一百五十年呈溫暖趨勢。
換句話說,西周早期雖不及殷商時溫暖,但也在偏暖溫度中度過。
當時,西周官方的銘文先刻在青銅器上,后來多記載于竹簡上。竹子喜暖,它能在黃河流域的廣泛生長,也表明了氣候的溫暖程度。
在溫暖中,西周從周武王傳至周懿王。
司馬遷描述“懿王之時,王室遂衰”。此后,周孝王奪位,也是周朝史上的第一次奪位之變。
285kab,周孝王執政期間,正遇上了氣溫變化點,降溫趨勢來了。
從28527kab,一百五十年間的氣溫干冷。
是從周孝王在位開始,漢水、長江結冰。此后氣候異常頻發,多位君王都遇上了大旱。比如周厲王、周幽王、周宣王等等。
竹書紀年“涇、渭、洛竭,岐山崩”,詩經“旱魃為虐,如惔如焚”,能在古籍中找到諸如此類氣候異常現象的相關記載。
西周走過了前一百五十年的興盛,從285kab的降溫起,后來的一百多年日益衰落。
這股降溫在27kab得以緩解。
此時是公元前750年。西周已經在公元前771年滅亡,此時進入了東周春秋。
整個春秋時期氣溫偏暖,與其后的戰國時期氣溫溫涼形成對比。
兩個時期對比來看,春秋相對平和,戰國則是諸侯國之間征戰不休。
說到這里,各位觀眾可能看出了奇妙的現象。
朝代興亡與氣候暖冷變化居然同步了
王朝上升的和平時期氣候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