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衰敗的戰亂不休期氣溫下降轉冷。
從夏朝興起到戰國兵亂,莫不如是。
以往研究歷史,對于王朝興衰的分析多集中在戰亂、經濟、君王能力等因素上,對于氣候因素的關注度不高。
直至九十年代,科技發展對于古代氣候的考古越來越深入,能從更長的時空維度看到氣候變化的威力。
地球上仿佛存在一只看不見手,動則以千百年,將文明推向興盛,又將文明拽入衰亡。冷期暖期的跨度之長,足以將一個王朝擺布于股掌之間。
這是巧合嗎
那就繼續拉長鏡頭去看,而首先要得到一份中華五千年的氣候數據。
這里就要提到著名的竺可楨曲線。
早在1972年,竺可楨先生通過歷代文獻,提出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總結了五千多年的中國氣溫變化曲線圖。
八十年代以來,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根據新的考古物證不斷完善氣候曲線模型。
然后,另一些學者再將王朝興衰的曲線繪制出來,將它與氣候曲線進行比對。發現兩者幾乎重疊,從而驗證了“冷抑暖揚“的大致歷史發展規律。
此處需要著重說明警惕不要掉入氣候決定論的陷阱中。
氣候冷暖脈動,只是王朝興衰的影響因素之一。
兩條曲線對照時也出現了無法重疊的部分,那就是人為因素占比重,人力對歷史發展影響強的體現。
對于為什么會有此規律,兩句樸實的俗語可以解釋說明,即“民以食為天”與“看天吃飯”。
中國古代文明主要起源于中東部地域,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
暖期,季風雨帶北進,且維持時間較長。北方降雨增加,而南邊降雨減少。
如此一來,北方濕潤天氣更利于當地糧食種植,南方的洪澇災害減少亦是利于當地農業發展。
氣溫下降進入冷期,情況就反著來了。
季風雨帶南移,且維持時間較短。北干南澇出現,不利于全境的農業生產。
隨之,糧食大面積歉收出現。很多人吃不飽,是一切動亂的根源。
如果天公不作美的時間較短,還能通過政府調控比如開倉放糧去救災。
然而,氣候脈動進入冷期后,持續時間以百年為打底計數。
即便其中有短暫回暖,整體趨勢也是呈氣溫下降。這就導致人們長期在吃不飽的狀態,而發生了動亂。
提及動亂,必要提北方游牧南侵。
氣溫偏冷,食物短缺,北方勢力南下搶奪資源,這成了歷史循環。
有人就要問了。氣候溫暖時期,北方游牧與中原王朝獲得的食物量都偏高,雙方都是呈上升趨勢,那個時候也會南侵啊。
此處,涉及相對發展。
同在風調雨順時期,誰興盛更快。同在糧食減產期,誰的抵抗力更弱。
先說氣溫降低時。
北方勢力南侵,其根本目標是搶到資源就行。
中原王朝依托于農耕文明建立,希望糧食增產,無法似北方勢力去搶掠資源。在王朝范圍內,也沒地方去搶。
顯然,北方勢力的目標更易完成,中原王朝的目標因氣候降溫難以達成。
因此,氣候冷期,動亂叢生。
回過頭去看氣候暖期,北方游牧與中原王朝孰強孰弱
來
先看一看哪些朝代上了氣候暖期榜。
不正經地說,這些王朝都是幸運兒。開局不錯,趕上了大環境向上,老天爺給飯吃。
嬴政與朱元璋豎起了耳朵,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向水鏡。
畫面切換到幾張曲線圖。
第一張是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