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軸表氣溫,橫軸表朝代。一張從秦朝開始到清朝結束的氣候變化曲線呈現在眼前。
后五張是地域分圖。
豎軸表氣溫,橫軸則是某朝代某地區。可以看到同一個朝代不同地區的溫度變化差異。
嬴政迅速瀏覽幾幅圖表。
他先確定了兩大暖期是秦漢、隋至唐前期,接下來相對溫暖期是宋朝到元中期。1
朱元璋緊盯著水鏡,越看臉色越白。
秦漢以降,前兩次的寒冷時段分別是東漢末年開始到魏晉南北朝、唐后期至五代十國。
這兩個時期是出了名的混亂,混亂到讓人記不清楚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各地勢力名稱。
第三次寒潮是什么時候呢
朱元璋看著曲線圖,腦子嗡嗡作響。
寒潮已經來了,從元朝中后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
天意如刀。
可悲可笑,屠刀揮落時,他竟然毫無察覺。
是他眼光不夠長遠,被一時的好天氣蒙蔽了。
大明的早期與中期有五六十多年的溫暖,而其余時間氣溫都偏低,而在明末跌到了谷底。
此前,他的想法大錯特錯。
認為九選一的最差結果是明朝某個年代遇上特大旱災。豈料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原來大明是常年不得風調雨順。
水鏡
通過這幾幅氣候冷暖脈動變化圖,再去看溫暖時期,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勢力的強弱對比。
我們發現了氣候并不是決定性因素。
同在暖期,秦、漢、唐,中原王朝興盛一時,能夠很好控制住北方勢力。
宋朝則不然,重文輕武的國策讓它再未收復燕云十六州,而被北方的遼、金壓制。
不僅是對外,對內也一樣,朝局穩定性與人為因素息息相關。
比如秦朝,它處于氣溫上升期,秦末更是進入穩定溫暖期。
大秦趕走了匈奴,但還是二世而亡。是天公不作美嗎并不是。
秦亡有多方面的因素。
統一時間太短,多數人習慣于分裂的思維沒有改變。
從秦國到秦朝的轉變過程,國策調整不及時,再遇上了胡亥與趙高一踩油門,大秦轟然崩塌。
話到此處,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氣候的影響力。
回到九選一選擇題,特大干旱是發生在明朝末年。
朱由檢在位期間,干旱時間長達七年,而受災范圍由南到北特別廣,史稱“崇禎大旱”。
極端氣候不是始于崇禎年間。
如今回頭看,氣候變冷始于元朝中后期,史稱明清小冰河時期。
長期寒冷潮不單單發生在中國,全球都進入小冰河時期。
十七世紀,凜冬已至,全球各地又都發生了什么呢
下集,我們在植物考古之讓明朝見識小冰河時代的威力中再一探究竟。
就這樣,咕咕先吃飯去了。祝大家也吃得愉快。
水鏡前。
嬴政與朱元璋顯然是沒法好好吃飯了,都被扎心了。
尤其是朱元璋,那種想吐血的感覺又來了。
咋回事自從看了水鏡,這都成習慣性吐血了。總不能吐吐更健康吧,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