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一十六年,五月下旬。
一開始罕有人意識到這是大明改制的變化之始。
上書房內,包括朱元璋在內的十三人究竟密談了什么,其內容在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
人們能看到的是朱高熾與幾位堂兄被一道圣旨迅速打包扔出京城。
皇孫們被要求去微服考察。雖安排侍衛保護安全,但特意限制了一行人的出行費上限,禁止使用鈔能力才能更深入田間地頭。
這事說突然也不突然。
圣旨上給出義正詞嚴的理由,朱元璋是窮苦出身,作為他的孫子不能好逸惡勞、坐吃山空。皇孫們該去行萬里路,憶苦思甜地親自發掘大明存在的社會弊端。
如果說幾位皇孫離開金陵尚且有跡可循,另一件事則是在悄悄進行著。
擬定全新的科舉考綱
五月上旬,朱元璋在冊封朱棣為太子之際,同時發出了今年年末要進行一次特招考試的招賢令,經費由皇帝私庫出。
考生不限戶籍種類、性別與年齡。
換言之,這次特招與傳統科舉有很大區別,就連以往一貫禁止的娼優隸卒也能報名。
朝臣們基本沒有反對此次特招。
一來洪武帝朝綱獨斷已久,一來不認為特招與他們有什么妨礙。
瞧瞧招賢令的用詞,選拔懂基礎農業、數術理論、新奇手工技能等人才。沒有一項與傳統科舉考試的四書五經相關。
換句話說,男女戶籍不限的特招考試,被選中者絕大多數都不可能做官。
最多是被洪武帝看中,去做些皇家私活,或是將其特長經驗編選成一些奇巧淫技類書籍。
反正不花國庫的錢,又不妨礙官員們的利益,搞一次特招考試就搞吧。
有多少人會來報名也不好說,哪怕皇帝說會發鼓勵獎金,但又有多少人能打亂生活步調參加特招考試呢
此時,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的,除了水鏡的觀影者們。
被緊急傳召去看小冰河期故事的藩王與官員,在發表了觀看觀影感想后,很快接到一個重要而隱秘的任務。
他們將成為年底特招的考官,為本次特招擬定考題。
從現實出發推測,本次不一定會有大批勇于嘗新的考生出現,但敢來的人至少有著搏一搏的勇氣。
這將是一次重要的實驗性特招考試。將以此為基礎,改變將來的科舉考試內容。
新考綱要增添一些內容,像是擅于數理創造、稅務理財、提升農作物產量等科目等。
與此同時,又要大幅度刪減傳統四書五經的考核內容。這都需借著本次特考測試一回。
朱元璋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假設一上來對天下人說要全面改動傳統科舉,那會觸動天下所有傳統讀書人的利益。
即便他不在意多次殺雞儆猴,但也面臨一個最棘手的問題。
罷免了一批讀傳統儒家經典上位的官員,空缺的官位總要人去坐。
不是一兩個位子,而是要全國規模換血,從哪里迅速找一批符合改革派思想與技能的人能上位頂
答案很明顯,自漢朝獨尊儒術至明初,一些思想已經根深蒂固。
要撼動它,需要有相關人才就位,大力創辦學堂是第一位。今年的特招就是要招來第一批星星之火。
如此劇烈變動,不是一兩年能完成,初步成效至少也要五年。
因此,前期是隨風潛入夜不引人戒備的準備期,中期是雙軌并行不會不一刀切砍斷舊式科舉,而后期是全盤改動。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秦滅能夠六國,可無法令其歸心。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輸給了時間。